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陆瘦燕的针灸人生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东方早报     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百岁高龄的朱汝功(左二)和女儿陆焱垚(左一)、儿子在家中合影,他们身后为陆瘦燕铜像和非遗铜牌。


        上世纪50年代,陆瘦燕针灸诊所,夏季前来打“伏针”的人往往通宵排队。本组图片 身体周刊记者 张新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八仙桥一带名医云集,陆瘦燕针灸诊所天天门庭若市,内外妇儿各科以及各种疑难杂症患者咸来求医,夏季前来打“伏针”的人更多,往往通宵排队,故诊所不得不半天限号400人。邻居们由此发现了生财之道,或“代人排队”或“出租板凳”。
        从这里开始,陆瘦燕和夫人朱汝功创立“陆氏针灸”,他们运用自制的毫针,进退灵活,不伤正气;而每年三伏天的“伏针”、“伏灸”,则由于疗效显著,深得病者欢迎,被许多医家效仿;烧山火、透天凉,这些已经失传了的古代补泻手法,在陆瘦燕的手中,被运用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陆氏针灸的创始人陆瘦燕已经离去,陆氏针灸仍然领衔海派针灸,成功申报国家级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中医针灸也于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与此同时,中医存在重内科、轻针灸的现象,以致中医针灸在临床医疗上的治疗病种日益萎缩。陆瘦燕、朱汝功的女儿、陆氏针灸的嫡系传人、68岁的陆焱垚副教授对此痛心不已,“希望能把陆氏针灸的学术思想、流派特色和临床经验传承下去,以后如有条件可以再扩展临床基地、带教基地,办一些提高班,进修班。现在天津、安徽有专门的针灸医院,上海最好也能成立专门的针灸医院。”
        黄金时代
        时光倒转到清末民初,陆瘦燕的生父李培卿是针灸大家,素有“神针”之誉,为陆氏针灸疗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师从陈慕兰,擅长针刺补泻手法,重视脾肾的虚实,强调经络理论的指导作用。中年以后,习用毫针,创用温针、伏针、伏灸。到晚年提倡慢针细捻,对针灸的发展贡献极大。
        1909年,陆瘦燕就出生于这个针灸之家,他幼承庭训,中学毕业后即随父学医,18岁起在上海开业,不久就蜚声上海。
        新中国成立前,陆瘦燕目睹针灸医学被诬为“不科学”、惨遭歧视而濒临绝境,他放弃国外受邀行医的丰厚待遇,于1948年春与夫人朱汝功一道在上海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和针灸函授班。为了中医学的传播,陆瘦燕还在当时的报刊上刊登《燕庐医话》,宣传针灸医学。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陆氏针灸发展的黄金时代,“陆瘦燕”三个字在上海滩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和夫人朱汝功合并诊所在八仙桥的金陵中路119号,业务鼎盛,每天都门庭若市。
        “中医讲‘十三科一理贯之’,那时根本没有(像今天的科室那样)分得那么细,内、外、妇、儿科的一些病症,像眩晕、哮喘、心悸、失眠、胃痛、虚损、痛经、崩漏、遗尿、小儿麻痹症、带状疱疹、蕁麻疹等等,在‘陆瘦燕针灸’诊所多能看到,甚至连麻风病、精神病等特殊病症,他们也都用针灸进行治疗。”陆焱垚回忆说。
        父亲陆瘦燕往往清晨6点便开始门诊,40至50个患者一批,一直要到午后1点多才能结束门诊。母亲朱汝功则从下午2点开始门诊,要治疗200多个患者,到6点多结束。除了门诊外,朱汝功还要出诊,为中风瘫痪等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治疗。
        当年,“陆瘦燕针灸”诊所里的挂号费,初诊是1元2角,复诊是1元,而彼时大学毕业生每月工资是48元5角,个人最低生活费是8元,为何患者愿意重金求治?陆焱垚说,“答案只能是一个,就是疗效神速。”
        有一位68岁的老中医,一年多来胃脘疼痛,纳谷不香,呕吐泛酸,得食即痛,痛久则吐,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患者丧失信心,嘱家属准备后事。陆瘦燕前去会诊,认为此乃脾肾阳虚,命门火衰,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拟温补脾肾,非灸不能急挽其危。
        他立即处方,在中魁足三里中脘关元穴进行麦粒灸,就是将艾绒搓成米粒大小在穴位上燃烧,每次2穴,每穴7-11壮,轮流施灸。经灸中魁足三里后,患者呕吐即止。次日复灸中脘关元,患者感觉脘腹温暖舒服,能吃稀粥,脘痛顿减。后以中药调治,食欲渐增。十余日后,患者能起床行走,一月后恢复工作。
        1952年,除私人开业外,陆瘦燕还参加了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的特约门诊工作。1955年,又被聘为第二军医大学中医顾问。除此之外,陆瘦燕自1950年代始,一直担任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及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他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开办进修班,为提高整体针灸队伍的水平做了大量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的发展如久旱逢春雨,蓬勃发展。1958年春,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针灸医学,陆瘦燕放弃自己私人门诊的丰厚收入,接受了上海中医学院的聘请,担任针灸教研室主任,并着手创办针灸系,开始了以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生涯。
        同年夏季,全国第一次针灸经络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陆瘦燕在会上表演了“烧山火”、“透天凉”针刺补泻手法。从此,在全国针灸界激发了研究针刺手法的热潮。
        1959年,陆瘦燕受卫生部委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赴前苏联讲学、会诊、进行学术交流,为针灸医学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回国后,他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委员。1960年,全国第一个针灸系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陆瘦燕被任命为系主任,后又兼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集医、教、研于一身。他亲自为针灸系、医疗系、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针灸培训班的同学上课,还研制教具,设计创制了中国第一台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设计创制了中国第一套脉象模型。
        那一时期,陆瘦燕夫妇整理总结了经络、腧穴、刺灸、治疗等方面的系统理论和临床经验,编写了《针灸学习丛书》,先后出版了《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专著,其中《针灸腧穴图谱》还被国外出版社多次翻印发行,影响极为深远。另有《腧穴释义》、《针灸歌赋选释》、《针灸治疗学总论》等亦已完稿,可惜在后来的十年浩劫中,被付之一炬。
        含冤去世
        在十年浩劫中,陆瘦燕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67年陆焱垚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被当成黑五类子女分配到甘肃省武都县工作。
        出发那天的清晨,她听到父亲出门前对母亲说,“妹妹是家里第一个分配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的,也不知道能不能适应。”陆焱垚没敢应声,没想到就此一别,父女已是天人两隔。1969年4月27日,陆焱垚到甘肃工作的第二年,陆瘦燕在单位隔离室被迫害离世。
        1979年陆瘦燕得以平反,陆焱垚也依照政策调回上海中医学院针推系任教。1992年,她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曾相继任针推学院经络教研室主任、刺灸治疗教研室主任、刺法灸法教研室主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等职。
        海外传扬
        被誉为“针灸伉俪”,陆瘦燕、朱汝功夫妇共同创建了“陆氏针灸”流派,而在陆瘦燕去世后,朱汝功担起了陆氏针灸女掌门人的角色。
        陆瘦燕夫妇共育有五子四女,其中有7人继承父业,在孙辈中也还有2人随其母陆利芳在澳大利亚开业。入室弟子共有80人,其中多为针灸名医,在针灸医疗、科研、教育、文献等诸领域,建树颇多。
        1981年,年近七旬的朱汝功只身赴美,行医20年。她在美国多次为针灸学习班的学员授课,应邀在世界针灸学术交流会上作报告和手法示范。自1986年起,历任美国针灸医学会第六届、第七届副理事长,美东针灸医师联合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兼学术研究部主任等职,为中医针灸的海外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朱汝功在美国期间治愈了许多当地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有一位患者是一家医院的护士长,患了顽固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各关节肿胀疼痛。经西医、理疗一年多无效。经朱汝功施用针刺和灸法,配以中药丸剂,再外用药物熏洗,疏通经脉,症状渐轻而至痊愈。患者赠送一幅“仁术济世”匾额以致谢意,并称:“美国医药虽发达,但有不少疾病不如用中国针灸治疗有效。”
        而在中国驻美使馆、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的公寓里,时常能见到朱汝功的身影,大家热情地称呼她为最好的“编外保健医生”。
        2011年7月16日,是朱汝功的百岁寿辰,她也是上海中医界第一个百岁老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等单位以及众多的学生、亲朋好友共300余人在“上海老饭店”为她庆祝百岁华诞。虽于10年前曾患脑梗,右侧肢体行动不便,但老人在子女的搀扶下,稳步走上寿台,脸色红润,神采奕奕。在祝寿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老人的七八十岁、白发苍苍的弟子由他们的年轻弟子搀扶着向朱汝功行礼献花,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
        近日,我们前去拜访朱汝功老人时,她一直安详地坐在客厅里,非常随和地配合我们拍照。临走时,老人家紧握着我的手,虽然没有言语,但我能感受到她对我来访的感谢,那是因为她对陆氏针灸传承承担着沉甸甸的责任。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