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医方中的桂枝、肉桂、桂心与官桂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中国中医论坛

       

       今本《伤寒杂病论》涉及桂类药物以桂枝最多,但据真柳诚考证这些桂枝皆是宋代林亿等校正医书时所改,原来所使用者是桂、桂肉或桂心,其说甚为精审。宋代之所以兴师动众地作这样大规模的修改,必与汉唐以来桂类药物处方名与本草名不统一有关,这也与苏颂在《本草图经》中将混乱的桂类药物统一为“桂”的行动遥相呼应。严格说来,宋以前医方所用之桂心、桂枝、肉桂,其原植物究竟云何,因本草记载的含混已渺不可知,而宋代开始,因林亿、苏颂对桂类药材的清整,尚有线索可循,故上一标题“本草中的菌桂、牡桂与桂”,内容止于苏颂将诸桂统一,而本标题“医方中的桂枝、肉桂、桂心与官桂”,则主要讨论宋代及其以后的桂类药材。
       桂枝
       桂枝的名称见于《新修本草》,谓系牡桂的嫩枝皮,苏敬言:“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而按苏颂的意见“今岭表所出,则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者。”尽管苏颂托言医家所用,其实代表官方的主张,其意见是处方中包括肉桂、桂心在内的各种桂皆统称为“桂枝”,而不加分别。
       
林亿、苏颂所欲标举的桂枝来源于以肉桂Cinnamomum cassia、钝叶桂Cinnamomum bejolghota为代表的Cinnamomum属植物,此固然无可疑问,但既名“桂枝”,则所用者必是枝皮,证以《本草图经》云:“牡桂,叶狭於菌桂而长数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与今宜州韶州者相类。”《本草衍义》也说:“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由此知北宋时代药用桂枝是枝皮而非枝条。
       
林亿、苏颂精心选择的“桂枝”这一名称,从唐代以来便指桂的枝皮,这并无不妥,但随着桂枝药名的大量使用,依然产生了误会,桂的枝皮被理解为桂的枝条,北宋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提到:“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陈承的这句话依然肯定桂枝用枝,但没有特别说明是单用皮还是枝的全体,而后一句关于“柳桂”的描述,则显然是今用桂枝的张本。
       南宋药用桂至少分为肉桂与桂枝两大类,许叔微《伤寒发微论》卷下论桂枝肉桂条云: “仲景桂枝汤用桂枝者,盖取桂之枝梢细薄者尔,非若肉桂之肉厚也。盖肉桂厚实,治五脏用之者,取其镇重也。桂枝轻扬,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也。今人例用之,是以见功寡。”这种分类法已与北宋不一样,而以“桂之枝梢细薄者”为桂枝,应该就是今之桂枝。此外,《宝庆本草折衷》桂条在引用陈承“轻薄者,宜入治头目发散药”句后,陈衍有注释说:“与桂枝功差近。”这颇似今用桂枝的功效。而其续说则桂与桂枝对举,有云:“(菌桂、牡桂)寇氏皆汰之矣。惟半卷而多脂者,单名桂,陶隐居谓其入药最多,方书所用,当是此等,正一字桂也。仲景又用桂枝者,盖取枝之散张囗扬,由干气之所舒,故能透达腠理。”从文字内容来看,似乎也有以皮为“桂”,而以枝条为“桂枝”的意思。
       元代的桂枝也与今用者同,《品汇精要》引《汤液本草》云:“桂枝,发表及表虚自汗轻薄者,宜入治眼目发散药。肉桂治沉寒痼冷,秋冬下部腹痛,并疗奔豚。”这是从功效上桂枝与肉桂对举。《本草纲目》引作:“桂枝入足太阳经,桂心入手少阴经血分,肉桂入足少阴、太阴经血分。细薄者为枝为嫩,厚脂者为肉为老,去其皮与里,当其中者为桂心。”显然,这种桂枝应该是“为枝为嫩”,且不去除皮与里的嫩枝。桂枝以桂的嫩枝入药,明清本草皆遵而用之,再没有其他说法。
       肉桂与桂心
       林亿、苏颂主张包括肉桂、桂心在内的诸桂统一为桂枝,所用系桂的枝皮,那干皮又如何处理呢?对此苏颂未提及,而寇宗奭则说到:“其木身粗厚处,亦不中用。”陈承也说:“桂枝者枝条,非身干也。”由此看来,北宋确实不使用干皮。
       
前引《伤寒发微论》证明南宋药用桂至少分为肉桂与桂枝两大类,《岭外代答》卷8花木门关于桂的记载十分重要:“桂之用于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于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卷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经带,味最沉烈,于补益尤有功。”又云:“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多,剥之时也。”
       这段文字除提到桂枝、肉桂外,还专门说到桂心,看来南宋时期这三种药材都有使用。而更重要者,此记载证明当时桂枝、肉桂、桂心来源于同一植物,不仅如此,作者强调肉桂以皮厚为佳,桂心提到用“厚桂”作原料加工,这应该主要取材于干皮而非枝皮。
       此后有关肉桂的文献少有专门讨论干皮、枝皮者,不过多数都要求肉厚,恐怕还是以干皮为主,如《本草蒙筌》将肉桂、木桂视为一类,有云:“肉桂、木桂性热,堪疗下焦寒冷,并秋冬腹疼,泄奔豚,利水道,温筋暖脏,破血通经。”据其解释:“木桂,皮极厚而肉理粗虚。肉桂,指至厚脂肉。”按如所说的确应该是干皮。
       官桂
       官桂之名初见于宋代,但奇怪的是,宋人对此桂的来历就不太清楚,如寇宗奭所言:“今又谓之官桂,不知缘何而立名,虑后世为别物,故书之。”
       第一个提出官桂之名的《本草图经》用推测的语气说:“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气如木兰,味亦相类,削去皮名桂心,今所谓官桂,疑是此也。”这是以桂心为官桂。
       《妇人大全良方•辨识修治药物法度》云:“官桂愈嫩则愈厚,愈老则愈薄。仍用紫色紧卷者,去皮至有油处,别为末用。”此则认为官桂皮材与他桂不同,但其说已为前引周去非《岭外代答》所批评。
       《汤液本草》说:“《衍义》言,不知缘何而得官之名,考诸本草有出观、宾诸州者佳,世人以笔画多而懒书之,故只作官也。”王好古的意思是说,官桂是观州所出桂的讹写。
       《本草蒙筌》云:“官桂,品极高而堪充进贡,却出观、宾。”
       《本草纲目》批评王好古之说云:“此误,《图经》今观乃今视之意,岭南无观州。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
       陈嘉谟、李时珍之说差近情理,但如果宋代确将进贡的桂呼为“官桂”,奉敕修本草的苏颂,以及身为药材辨验官的寇宗奭不会不知,因此宋代的官桂名实尚需存疑。
       明清时期大致以官桂、肉桂为一物,如张景岳《本草正》以官桂立条,在此项下讨论肉桂、桂枝的功效。此外,关于官桂,比较有趣的说法主要有二:
       明杜文燮《药鉴》桂皮条云:“大都有四等: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而留其近木之味厚而最精者云桂心(下略);在中次厚者曰官桂(下略);其在嫩枝最薄者曰桂枝。”
       明末张志聪《本草崇原》桂条云:“今以枝为桂枝;干为桂皮,为官桂,即《本经》之牡桂也;根为肉桂;去粗皮为桂心,即《本经》之菌桂也。”
       以上两家说法虽然不同,但都倾向于官桂、肉桂是同一植物的不同部分,晚近药材学乃将肉桂Cinnamomum cassia药材规格之一的“桂通”称为“官桂”,或许是受其影响。
       按桂通系肉桂药材规格之一,为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不经压制,自然卷曲成筒状,长约30㎝,直径2-3㎝。考桂通的来历,或许与菌桂、官桂的演变有关。前面提到,唐宋本草家将《本草经》菌桂视为筒桂之讹,桂通很可能是迎合筒桂的说法而专门制作者。另据清张璐《本经逢源》筒桂条云:“俗名官桂”,则这种充作筒桂的桂通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官桂。
       除了以肉桂为官桂外,也有将Cinnamomum属其他植物作为官桂者。《增订伪药条辨》提到:“又有官桂一种,桂枝即其枝也,出罗定,形如安桂,味淡性薄,卷作二三层者,皆次。”现今四川等省将银叶桂Cinnamomum mairei Levl.等植物称为官桂,正与曹炳章的记载相合。
       木犀科Osmanthus属桂花的来历
       宋以前桂花的情况一无所知,这一点宋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已有所注意,卷8云:“木犀花,江浙多有之。……江东曰岩桂,浙人曰木犀,以木纹理如犀也。然古人殊无题咏,不知旧何名。”正因为如此,宋代开始被诗人吟咏的桂花,在本草中的位置变得十分奇怪。
       《本草图经》桂条没有文字涉及桂花,但《证类》却画有药图,(图4)从图例并不能肯定这就是木犀科植物,但据《全芳备祖》前集卷13岩桂花条所录的诗文,居然错杂樟科Laurus属月桂、Cinnamomum属肉桂,以及木犀科Osmanthus属桂花,更荒谬的是,在碎录项还篡改《尔雅》文字,有云:“梫,木桂树也。一名木樨,花淡白,其淡红者谓之丹桂,黄花者能子。丛生岩岭间。”由此看来,宋代人确实是将木犀科桂花与樟科桂混为一谈。
       受了这些记载的影响,《本草纲目》也未深考,径直将岩桂附在菌桂条后,李时珍云:“今人所栽岩桂,亦是菌桂之类而稍异,其叶不似柿叶,亦有锯齿如枇杷叶而粗涩者,有无锯齿如卮子叶而光洁者,丛生岩岭间,谓之岩桂,俗呼为木犀。其花有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有秋花者,春花者,四季花者,逐月花者。其皮薄而不辣,不堪入药。惟花可收茗、浸酒、盐渍、及作香搽、发泽之类耳。”其所言明显是木犀科Osmanthus fragrans Lour。
       道地沿革
       肉桂是南方植物,早期文献如《山海经》《楚辞》多有涉及,不烦例举,秦统一中国,置桂林郡,当以产桂得名,其地跨今广西的桂林、柳州、河池、贵港、梧州和广东的茂名、阳江、肇庆,基本包括了桂的产区。《本草经》《别录》谓牡桂“生南海山谷”,菌桂“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桂“生桂阳”,也在这一区域内。《南方草木状》专门提到“交趾置桂园”,交趾在今越南北部,乃知当时彼方已有种植。
       唐代《新修本草》以出融州、桂州、交州者为良,《本草拾遗》云:“按桂林、桂岭,因桂为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从岭以南际海尽有桂树,唯柳、象州最多。”宋代《本草图经》提到宾、宜、韶、钦诸州,此外,《岭外代答》云:“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于钦、宾二州,于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于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按其地域均不离两广,后世变化不大。
       清代之桂有进口和国产两类,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云:“桂之产曰安边,曰清化,皆交趾境,其产中华者,独蒙自桂耳,亦产逢春里土司地。”诸产地中,尤其以越南清化野生之桂最优,有清化玉桂之誉,赵翼《檐曝杂记》卷3云:“肉桂以安南出者为上,安南又以清化镇出者为上。粤西浔州之桂,皆民间所种,非山中自生长者,故不及也。然清化桂今已不可得。闻其国有禁,欲入山采桂者,必先纳银五百两,然后给票听入。既入,唯恐不得偿所费,遇桂虽如指大者,亦砍伐不遗,故无复遗种矣。安南入贡之年,内地人多向买。安南人先向浔州买归,炙而曲之,使作交桂状,不知者辄为所愚。其实浔桂亦自可用,但须年久而大合抱者,视其附皮之肉若有沙便佳。然而新砍者乃润而有油,枯则无用也。”
       《增订伪药条辨》记民国桂的产出情况云:“肉桂为樟科樟属植物,常绿乔木,种类甚多。产越南、广西热带。当分数种,曰清化,曰猛罗,曰安边(产镇安关外),曰窑桂(产窑川),曰钦灵,曰浔桂。此总名也。又有猛山桂(即大油桂),曰大石山,曰黄摩山,曰社山,曰桂平(即玉桂),产云南曰蒙自桂,产广东曰罗定桂,曰信宜桂,曰六安桂。最盛产外国者,为锡兰加西耶,皆名洋桂。”《药物出产辨》云:“产广东肇庆之属罗定等处。”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