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俗称“烧心病”。正常情况下胃酸只存在于胃中,当反流入食管时灼烧或刺激食管而产生“烧心感”。常常发生于饭后,由食管括约肌张力减弱或胃内压力高于食管而引起,胃内容物长期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尤其是食管下段黏膜而引起炎症。本病属中医“反胃”、“噎嗝”、“嘈杂”、“吞酸”、“食管瘅”等范畴。其病机多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络受损而成。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除湿化痰、制酸止痛。笔者采用和胃化痰降逆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方用
黄连温胆汤、乌贝散、旋复代赭汤加减。药用
柴胡、
香附、枳壳、
竹茹、
陈皮、清
半夏、
旋覆花、
柿蒂各10克,
代赭石、乌贼骨、
浙贝母、
白及、元胡各15克,
黄连6克,
蒲公英2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证属肝胃不和者,加
郁金、
白芍舒肝和胃;胃热阴虚者,加
麦冬、
石膏清胃滋阴;痰气阻膈者,加胆南星、
枳实除痰利膈;痰热结胸者,加
黄芩、
瓜蒌实清痰开结;瘀滞化热者,加
牡丹皮、
赤芍化瘀清热。与此同时,嘱戒烟酒及酸、辛辣食物。
方中
半夏、
陈皮、
竹茹、
旋覆花、
柿蒂、
代赭石除湿化痰、和胃降逆;乌贼骨、
浙贝母、
白及制酸止痛、敛疮生肌;
黄连、
蒲公英泻火解毒;
柴胡、
香附、枳壳、元胡舒肝理气、和胃止痛。全方共奏除湿化痰、和胃降逆、制酸止痛、活血敛疮之功,可促进反流性食管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