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广州南越王墓中的方士医学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张卫 张瑞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广州番禺解放北路象岗山上,中国大酒店后身,一座雄伟古朴的建筑峭立眼前,这便是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建都番禺的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号文帝,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是秦统一岭南名将赵佗之孙。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99年5月正式开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南越王墓堪称地下宝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1000多件<套>)、墓主人身份最高的一座汉墓,其考古发现震惊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有人评价道“令无数人苦苦探寻了2000多年的隐秘,中国考古史上最辉煌的发现之一。”
       参观南越王墓中的文物相信您也会有这样一个感觉:金灿灿、银闪闪、玉幽幽,完全惊呆于两千多年前的先民,运用精湛的制造工艺所创造出的精美绝伦的器物,而且这种感觉随着参观的深入愈发强烈。在参观时,惊鸿一瞥之间,发现了几件带有“仙气”以及与中医药相关的文物,勾起了笔者强烈的兴趣,驻足停留,仔细观看。
       承盘高足杯
       由高足青玉杯、金首银身游龙衔花瓣形玉片托架、铜承盘三部分组成,通高17厘米,工艺精巧,构思奇幻。据考证,墓中随葬的这件器物可能是墓主生前用来盛聚甘露的承露盘。甘露即是清晨起来我们所看到的凝聚于植物上甜美的露水。现在我们看来这些露水是普通的自然现象,而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却把它当作仙物来饮用,在《庄子》中便有如此记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生动地刻画了神仙的飘逸潇洒,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神仙的无限向往之情。通过饮用甘露便可获得长生不老。
       五色药石
       包括紫水晶、硫磺、雄黄、赭石和绿松石。又名“五石散”,是古代用来制作所谓的长生不老药的原料。
       五石散顾名思义即是由五种矿石炼制而成的石药。南越王墓出土的五石散包括紫水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硫磺(主要成分是硫)、雄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砷)、赭石(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以及绿松石(铜和铝的磷酸盐矿物集合体)。有的学者提出五石散的最早记载见于张仲景的“候氏黑散方”和“紫石寒石散方”,而实际历史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云“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是扁鹊与齐王侍医遂论述五石散治疗的宜忌。历史上真正把服食五石散推向高潮的要“归功”于魏晋时期以何晏为代表的士大夫,当时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服石”的狂潮。皇甫谧《解散说》曰:“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历岁之困,皆不终朝而愈,众人喜于近利,未睹后患。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余亦豫焉。”于此也可以看出历史上五石散功用的多用性:在医家如扁鹊、齐王医遂、张仲景的眼中五石散是治病良药,在南越王眼中是炼丹服食的仙药,而在士大夫何晏的眼中却是兴奋剂。
       历史上五石散的成分多种多样,现在为大家所公认的五石散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这种说法源自于鲁迅先生所著《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与南越王墓中所出土的五石散成分略有不同。实际上五石散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这种药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吃了以后造成慢性中毒,并可能导致死亡,实不宜长期服食。
       捣药铜臼和杵
       捣药用臼杵。两耳室共出土两套,一套为铜臼杵,另一套为铜臼铁杵。这些捣药工具和成堆五色药石共出,反映墓主生前可能曾捣制五石散服用,以求长生。
       银盒内的药物
       现在未能证明药物的成分,但其大小形态均匀,很可能为术士所炼之丹药。
       以上这三套器物是南越王赵眜为求成仙炼丹服食的写照。我国著名的丹道医家张觉人曾经指出:炼丹术是随着采矿和冶金脱胎而出的一门学科,它大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从事炼丹工作的人被称为神仙方士,《史记》中所载的宋无忌、正伯乔、充尚、羡门子高等都是著名的神仙方士,但他们寻求成仙的方式主要还是要到“海上、神山”中去寻找仙药,炼丹尚属其次。文献上所记载的最早真正从事炼丹工作的方士还要数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前87年)时期李少君的“祠灶却老方”和栾大的“修丹炼金”。在南越王墓中所出土的这些炼丹器物及丹药显然要比文献所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炼制丹药要早。
       装药的陶罐和药物
       这组器物主要展示的是装药的药罐以及草木类药物和动物药,由于存放时间过长,药物已无法辨认。唯有羚羊角一药其形状尚存,得以辨认。装药的陶罐和药物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越王时期对于医药的认知与重视。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