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浅谈血府逐瘀汤及临床运用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中华首席医学网     作者:姚平(四川省德昌县中医院)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杂志》2008年2月6卷2期 中药方剂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继承历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所创立的名方之一。本文试通过该方所涉及的血府、逐瘀、配伍特点、临床运用等进行阐述。
       1.血府的概念
       什么是血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脉者,血之府也”。府,有包容会聚之义。即全身的血液都会聚在脉络之中,这是医者熟知的血府。而《医林改错》中的血府是一个较狭义的概念,书中说:“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是为坚实,前长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又说:“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这是王清任通过多年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的结果。可见,脉者血府和胸腔血府是有区别的。虽然胸腔血府较局限,但心、肺、大脉管位居其中,它与气血的运行、血脉的通畅有重要的关系。因此,血府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在这里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特定的解剖生理概念来理解。它是“脉者,血之府也”的源头,中心,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上有更高一层次的意义。
       2.关于逐瘀
       瘀,即瘀血。中医学认为,经脉是气血循行的通路。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脉道内流畅无阻,永不止息的运动着。当某种原因如损伤、寒凝、气滞等导致血府功能障碍,使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瘀积在机体的某个部位均属瘀血。因瘀致病,即为瘀血证。在治法上宜活血祛瘀,恢复血液的正常运动。若病缓证轻,瘀在经络,属“脉者血府”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若瘀久证重,瘀在脏腑,属“胸腔血府”血瘀者,当破血逐瘀。因此,王清任立血府逐瘀汤治之。方中桃仁破血行瘀,红花活血破瘀,川芎行气活血,赤芍散瘀活血,均属强类活血药。相伍应用,攻逐瘀血。
       3.配伍特点
       原方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川芎5g、生地黄9g、赤芍6g、枳壳6g、桔梗5g、牛膝9g、柴胡3g、甘草6g。本方系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功能活血逐瘀、理气止痛。方中桃仁破血行瘀,红花活血破瘀,川芎行气活血,赤芍散瘀活血止痛,四药相得益彰,共奏活血逐瘀止痛之效;柴胡疏肝解郁,枳壳善行胸中气滞,气行则血行;桔梗开宣肺气与枳壳相伍开胸散结,能载药直达“血府”以逐瘀;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以利瘀血消除;当归养血活血,生地黄养阴润燥(兼清瘀热),甘草和中以防祛瘀药之破泄,理气药之辛散而耗伤阴血伤正。
       4.临床运用
       
血府逐瘀汤所治以胸中血府血瘀为主,或体内由瘀血所致的某些病证。正如书中所说:“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并开列病证为“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后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凡十九种,后世医家据此把治疗范围扩大,不仅专治“血府血瘀”,还治疗因血瘀所致的多种杂病。但不能脱离所治病证必须属血瘀之实证最为重要,不能一见上述某证,就投以血府逐瘀汤。必须仔细辨识确属瘀血所致者。如疼痛日久不愈,反复发生,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口唇,面部黯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细等时方可用之。
       在临证时遵循上述原则,在诊治顽固性头痛、胸胁痛、腰腿痛、心悸、不寐、月经病、肝病(肝硬化)、蛇串疮(后遗神经痛)、闪挫软伤疼痛等病证属于血瘀者,常用血府逐瘀汤,或稍加化裁,收效甚捷,试举两例于后。
       4.1 头痛案
       患者,女,36岁,2003年3月12日初诊。自述头痛反复发生十多年,在多家医院治疗效果差,有“鼻窦炎”病史。诊见:头额胀痛,口干微苦,睡眠差,舌苔白干,脉数。诊断为头痛(风热),治以疏风清热止痛,方用菊花茶调散合苍耳散,二剂,水煎服。3月15日二诊,头痛未减。详问病情,头痛有时伴有掣动感,有时痛如锥刺。考虑痛久,有血瘀之变,遂改投血府逐瘀汤加全蝎蜈蚣,先试一剂。3月17日三诊,头痛已减去大半,效不更方,再服3剂,药尽头痛告愈。
       4.2 闭经案
       患者,女,25岁,未婚,2004年10月23日初诊。月经不调,经常二、三月一行,量少色黯,挟小瘀块,经行小腹胀痛,现月经近五个月未至。诊见:心烦、易怒、叹息、胸胁胀闷,舌边有瘀点,舌苔薄白,脉细涩。诊断:闭经(肝郁血瘀)。治法:疏肝解郁,逐瘀通经。用血府逐瘀汤,服至经6剂时,月经于11月4日来潮,量较多,色黯有瘀块,5天后经净。经既通以柴胡疏肝散善后,随访月经基本按月而至。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