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中医的科学研究不属于中医范畴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天涯博客     作者:王世保

       

       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医演进过程中,医疗领域中的大多数人对中医的发展存在着一个不自知的认识误区,他们错误地认为对中医的科学研究就是中医自身的研究,同时这种研究会有力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事实上,这种普遍的认识混淆了不同领域的认知活动,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地消极影响,导致了中医异化性的衰落。
       我们知道对树的研究决不是树自身的成长,前者也不能代替后者,它们分属两种不同的领域。对树的研究应当归于人类的行为,它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是外在于树的;而树的生长则是自然物树类自身发生的现象,它应当归于自然的变化。这个例子可以用来类比对中医进行的科学研究与中医自身发展这两种现象。
       对中医进行的科学研究,就是用西医学和现代自然科学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它只是把中医作为外在于自己理论形态的研究对象,采用的是完全不同于中医自身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框架,得出的研究结果也不属于中医理论自身的范畴,它只是在研究中医理论的过程中,力求把中医理论支解后纳入自身的逻辑框架之中。因此,对中医进行的科学研究完全属于西医或者现代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它是西医或者现代自然科学认知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为西医或者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服务的,而与中医自身无关。
       中医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医药理论自身的发展,一是从事于临床服务的中医队伍的不断壮大。前者是中医药理论在自身的理论框架内的进一步拓展,也是自身的进一步延伸;后者则是中医药理论进一步扩充自己的载体,以便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意义。无论是中医理论的创新还是中医队伍的壮大,都必须是在中医文化框架内进行的。中医理论的创新必然是由那些从事于中医临床、具有深厚的中国固有文化底蕴并有较强的中医理论思维的中医人士来完成的,试想:一个根本不具有中医理论思维的人能创新中医理论吗?一个根本不具有逻辑思维的人能创新科学理论吗?而中医队伍的壮大也必须依靠对广大中医后学进行坚实的中国固有文化教育,才能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中医队伍。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对中医的科学研究是游离于中医自身发展之外的。对中医理论的把握必须要在中医理论框架内进行,只有从中国固有文化的角度、运用中医理论思维才能真正理解中医理论。我们如果从西医或者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运用理性的逻辑建构思维来认识中医,看到的结果必将是西医或者现代自然科学自身,它不是中医理论。如果我们把这种外在的认识看作是中医理论的本质的话,那就是一种不明智的替代与遮蔽,必然会造成中医理论的异化,即把中医理论异化成非本质的他者,青蒿素不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吗?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医发展政策和战略规划的制定者们就是因为游离于中医思维和中医理论之外,才用一种西医或者现代自然科学的自我意识错误地把对中医的科学研究看着是中医自身的发展,而中医自身的发展却少有问津。这样制定出来的发展中医的法规政策导致了中医学界喧宾夺主,西化了中医学界的思维,异化了中医理论。
       因此,我们必须把中医自身的研究和对中医的科学研究区分开,它们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认知领域。中医学界本应该努力学习中国的固有文化,从中国固有文化的角度来掌握基本的中医理论、强化自己的中医思维,既而通过中医临床实践实现在中医理论框架内的基础理论的创新。
       我们不反对西医或者自然科学领域对中医进行的科学研究,但是必须把这种研究还给西医和自然科学领域,对中医的任何科学研究项目都不能作为中医自身发展的研究活动来看待。
       因此,国家对中医进行的科学研究必须要纳入中国科学技术研究规划的一部分,绝不能纳入中医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来,中医发展的战略规划是关于中医自身的发展。我们如果还要拿前者来代替后者,必然会继续西化中医队伍的思维和异化中医理论,也终将会导致中医彻底的异化性消亡。

       这就好比我们抛弃了树,只要关于对树的认知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知识。但对于树自身来说,它需要的是自己的进一步成长,而不是外在于自己的认识活动和知识。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