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伤寒”的名义不可误解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沙丘沙的BLOG

       

       周众所知,伤寒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伤寒包括以发热为主的各种传染病,均无争议。与中风、温病对称的狭义伤寒(即麻黄汤证),应如何理解呢?《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是这样解释中风、伤寒的:“中风,为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的表证……”,“伤寒,为证名,指伤于寒邪的表证”。
       方有执注释中风:“发热者,风邪干于肌肤而郁蒸也,汗出,腠理疏,玄府开,而不固也。此以风邪郁卫,故卫逆而主于恶风,缓即下文阳浮而阴弱之谓”。注伤寒:“寒为阴,阴不热,以其著于人之阳经,郁而与阳争则热”。
       钱天来注中风:“缓者,紧之对称,非迟脉之谓也。风为阳邪,非劲急之性,故其脉缓也”。注伤寒:“体痛者,寒伤营分也,营者血中精专之气也,血在脉中,随营气而流贯滋养夫一身者也,此因寒邪入于血脉之分,营气涩而不快于流行,故身体骨节皆痛也”。
       汪莲石《伤寒论汇注精华》节录陈修圆之说:风性迅速,伤太阳之标阳也。风性鼓动,开发肌腠,外不固而汗出也,风善行而数变,由毫毛直入肌肤故名为中。
       可见,许多注家,包括《讲义》均认为中风是伤于风邪,伤寒是伤于寒邪。我认为这样理解中风、伤寒,有违仲景之初衷。今详述于后。
       《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者,名为伤寒”。
       此处的“名为”二字,不可忽视。也就是说把这一些症状,起个名叫做**。从整部《伤寒论》来看,仲景未谈病因,正如岳美中先生说的那样“言症状而不谈病理”,也如《六祖坛经》所说“单用名言无实义”(名言指概念)。怎奈注家画蛇添足,无病呻吟,好谈看不着、摸不着的病因病机。再如王富贵、张定国之类,王富贵可能荣华富贵,也可能沿街乞讨;张定国可能治国安帮,也可能无所事事。怎能望文生义一见王富贵三字,便认定其荣华富贵呢?
       现代医学有病因诊断和症状诊断的分别,并倾向病因诊断。如美尼尔氏综合征是症状诊断,内耳眩晕症就是病因诊断。现代医学的病因诊断,以科学仪器为依据,有征可寻,无可厚非。古代医家谈病因,只好任他师心自用了。
       自以为用医经的病因学说释经方医学,其失有三。一、舍本逐末;二、喜玄谈空论,不重实效,如丹波元简说:“开卷了然,临证茫然,是医家之通病”;三、给明清温病学说的成长,提供了一张温床。
       当然,经方医学乃症状诊断,也不是我的创见,前贤章太炎、丹波元简,均有论述。只是二位的观点没有得到广泛地任同和普及,因而有重提的必要。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