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西医目前尚无确定治疗方法,多以精神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中医称本病为“肠气病”、“肠痛”、“盘肠气”。根据儿童临床表现不同,常辨证为三种类型。
一、饮食积滞:症见患儿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剧,嗳哕腐浊,不思饮食,时转矢气,粪便秽臭,或腹痛欲泻,泻后腹痛减轻,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夜卧不宁,舌苔多厚腻,脉弦。治宜消食导滞,理气止痛。常用香砂平胃散加减:
香附6g,
砂仁9g,
厚朴6g,
陈皮9g,
苍术9g,枳壳9g,
山楂、
麦芽、
神曲、
鸡内金各10g,
白芍、元胡、
甘草各9g。若患儿大便不通,或泻下不畅,泻后腹减者,可加
槟榔、
莱菔子攻下食积;若大便秘结,苔黄糙者,可去
苍术、
砂仁,加
大黄、玄明粉,以清热通腑,荡涤肠胃之积热。
二、气滞血瘀:症见脐周胀闷不舒,痛而拒按,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脐周围),或触之有块,推之不移,按之痛甚,面无光泽,舌质暗红,或舌有瘀点,脉细弱或细数。治宜理气化瘀,散瘀止痛。常用少腹通瘀汤加减:
肉桂、
干姜、
小茴香各10g,
蒲黄、
五灵脂、
赤芍、
当归、
川芎各6g,
延胡索、
没药各9g。若患儿气滞症状明显可加
川楝子、
乌药以理气止痛;若腹有包块者,可酌加少量
三棱、
莪术、
穿山甲,以散瘀化结止痛。
三、肝气犯胃:症见胃脘胀满,脐周痛甚,时痛时止,善太息,矢气后腹痛减轻,反复发作,或情绪不稳,每于情志变化而腹痛发作。治宜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9g,
陈皮6g,
川芎、
香附、枳壳、
白芍各10g,炙
甘草3g。若患儿胁痛加
青皮9g;食欲不振加
白术10g,云苓9g,
麦芽12元,
鸡内金9g;大便不通加
大黄3g,
槟榔6g;腹痛甚者加元胡9g,
木香6g。
本病病因复杂,应根据患儿临床表现仔细审辨。在辨证施药的基础上,也可根据患儿具体病情,配合针灸、推拿、理疗等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