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阳蹻脉
【循行】
[1]《灵枢·寒热病》:足
太阳右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1),名曰眼系(2)。……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交于目锐(应作“内”)眦。
[2]《难经·二十八难》: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
风池。
[交会穴}
申脉、
仆参(足
太阳),
跗阳(郄;足
太阳),
居髎(足少阳),
臑俞(手
太阳),
巨骨、
肩髃(手阳明),
地仓、
巨髎、
承泣(足阳明),
睛明(足
太阳),
风池(足少阳)。
【注释】
[1]目本——意指眼的根部。
[2]眼系——即目系,指眼与脑的连系。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足
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
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
仆参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
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
太阳、
阳维于
臑俞,上行肩外廉,会手阳明于
巨骨,会手阳明,少阳于
肩髃,上
人迎,挟口吻,会于手足阳明,任脉于
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
巨髎、复会任脉于
承泣,至目内眦与手足
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
睛明穴,从
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
风池而终。(按:阳蹻交会穴《
甲乙》无
风池、
风府,据《
难经》补。)
阴蹻脉
【循行】
[1]《灵枢·脉度》:(阴)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1),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
缺盆上,出
人迎之前,入鼽(2),属目内眦,合于
太阳,阳蹻而上行。
[2]《难经·二十八难》: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交会穴]
照海(足少阴),
交信(郄;足少阴),
睛明(足
太阳)。
【注释】
(1)然骨——指足内侧高骨,即舟骨粗隆,下方为
然谷穴。
(2)鼽——指鼻旁。
【语译】
足太阴经脉有通过项部入于脑内的,正属于眼睛根部名叫目系……在
后顶正中两间入脑,分为阴、阳二脉,阴 、阳相互交会,交会于目内眦。阳跷脉起于足根部,沿着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部的
风池穴。
阴脉是足少阴肾经的支脉,起于
然谷之后的
照海穴,上行于内踝上方,向上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然后沿着腹部上入胸内,入于
缺盆,向上出
人迎的前面,到达鼻旁,连属于目眦,与足
太阳经、阳蹻脉会合而上行。
阴脉也起于足后腿中,沿着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到达咽喉部,交会贯通于冲脉。
【附】《奇经八脉考》
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
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
照海穴,上内踝上二寸,以
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
缺盆,上出
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
太阳、足阳明、阳蹻五脉会于
睛明而上行。(按:阴、阳蹻交会穴《
甲乙》原无
睛明,据《
素问》王注补。)
【功能】
蹻脉的“蹻”字有足跟和蹻捷的含意。因蹻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蹻捷。又由于阴阳蹻脉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脑,故《灵枢·寒热病》有“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的论述。《灵枢·脉度》还说:“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意指男子多动,以阳蹻为主;女子多静,以阴蹻为主。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蹻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则阳蹻盛,主目张不欲睡;卫气于阴则阴蹻盛,主目闭而欲睡。说明蹻脉的功能关系到人的活动与睡眠。
【病证】
《难经·二十九难》:“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就是说阴蹻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蹻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这说明蹻脉与下肢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
据《
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
申脉通于阳蹻,其主治证有腰背强直,癫痫,骨节疼痛,遍身肿,满头出汗等;
照海通于阴蹻,其主治证有咽喉气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嗳气,梅核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