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茶多酚的开发应用(下)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二、茶多酚的应用
       我国专家已从茶多酚中提取纯度达99%的茶多酚,并得出茶多酚具有广泛药用功效的理论依据。经研究,我国已利用茶多酚开发出几个颇有前途的产品,如一种新型抗肿瘤药抗药性逆转剂已获国家专利。又如心脑健胶囊,由于对心血管伴高纤维蛋白原症及动脉粥样硬化,肿瘤放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有防治作用,已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最近又完成了将茶多酚作为治疗肾脏病的研究,现在准备申报国家二类中药新药。还有安徽茶多酚厂生产的茶多酚纯度为96.5%,水份<2%,茶多酚胶囊规格为25mg/粒;浙江绍兴佳利保健制品有限公司也生产茶多酚抗氧剂;江西绿源生物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年产茶多酚能力30吨。
       由此可见,将茶多酚开发成天然保健食品的药物,其社会和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国内外有关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炎)的利用途径有多种,介绍如下:
       油脂抗氧化作用:茶多酚是天然油脂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活性优于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
       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也优于维生素E,可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用以防止和延缓脂质的氧化,酸败。
       色素保护作用:茶多酚可防止天然色素和β-胡萝卜素的降解褪色,据称其效果较维生素C高出20倍。
       除臭剂:由于茶多酚对去除甲硫醇臭味具有良好效果,日本已利用茶多酚制成商品除臭口香糖、香烟滤嘴,可去除和防止吸烟者口臭。有人对猪、鸡及人体排泄物进行试验,经两周喂食茶多酚后,其排泄的粪便臭味显著减轻,原因在于茶多酚对肠内产生恶臭的细菌具有抗菌和抑制效果。
       抗氧化、延缓衰老:茶多酚可消除人体内产生过多的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减缓人体衰老,大量试验表明,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恬性比维生素E还强,若与维生素C和维生素E配合还具有增效作用。
       防龋作用:过去茶叶的防龋作用被认为是茶汤中氟的功效。氟元素可取代牙齿中羟磷灰石的羟基成为氟磷灰石,使牙釉质对产酸物质的侵蚀具有抵抗力。现在临床上又证明茶多酚能强烈抑制致龋菌,明显减少菌斑和牙周指数,而对口腔中其他有益微生物则没有影响。
       抗菌抗病毒:中国古医书已有用茶治疗炎症的记载,绿茶和花茶的抑菌效果比红茶强,这与它们含有的茶多酚数量不同有关。有人认为,茶多酚的抗菌作用在于多酚类物质能沉淀菌体蛋白,使菌体蛋白变性而失活。近代科研则认为,茶的功效主要来自所含儿茶素类对很多引起人体致病微生物,如肉毒杆菌有抑制的效果,而又不伤害肠内有益微生物如乳酸菌的繁衍,具有清理肠道内的功能。临床医学文献中有使用茶汤治疗赤痢及抑制病原菌繁殖的报告。利用茶多酚抗菌,抗病毒的原理,国外已将儿茶素,安装于空调机内,以除菌和除病毒。自1998年新型空调机上市以来,深受好评。
       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茶多酚类化合物对有机体的脂肪代谢产生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抑制血浆和肝脏中胆固醇含量上升的作用,具有促进脂类化合物从粪便中排出的效果,因此它不但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有减肥的效果,上海医科大学一课题组应用茶多酚在江苏海门市对200位乡村居民随机分4组送药,服药10个月,进行双盲对照试验,发现可使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约19%,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实验前后比值相差36.1%,说明茶多酚有预防高脂血症、减少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作用。
       多种药理作用: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衍生物具有抑制癌细胞增生、抗癌、抗突变的效果。此外,儿茶素衍生物还有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以及抗辐射作用。美国一公司根据儿茶素有防辐射的功能,开发出粉底霜化妆品,该产品标示的功能为预防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皮肤癌以及预防皮肤的早期衰老。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茶多酚可用于鱼油制品中,能有效防止多烯脂及酸的过氧化分解,其抗氧化能力比VE更强;茶多酚油溶性乳化液用于食品调合油中,能有效地延长哈败诱导期,并显示出比粉剂更强的抗氧化能力。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开发成果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由于茶多酚的医药和保健价值,茶多酚已成为医药、食品界开发的热点,目前除了茶多酚片剂、胶囊剂等外,作为抗氧化剂和食品添加剂在粮油食品、方便食品、水产品、肉制品、配制品、调味品、糖果、饮料等多类食品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目前市场价格,茶多酚含量95%每公斤大约在700~800元;80%每公斤为400元左右;60%每公斤在300元左右。我国已有部分产品销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区。国内的食品和饮料也添加茶多酚,其市场前景广阔。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