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肉桂“引火归源”之我见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8)     作者:韩俊生

       

       肉桂始出于《神农本草经》,为临床常用的温里药。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肉桂条下载:其性味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主治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阳虚眩晕、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虚寒吐写、寒疝、奔豚、经闭、痛经(1)。各版的大中专《中药学》教材对此也有类似的记载。如95版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肉桂条下载:性味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①用于肾阳虚衰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等。若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者,可用本品以引火归源,常与山茱萸五味子人参牡蛎等同用。②用于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③用于寒痹腰痛,胸痹,阴疽。④闭经,痛经(2)。由此可见,上述典籍、教材中有关肉桂性能功效应用的相关记载大同小异,这里不作讨论,仅就肉桂“引火归源”作用之说的不确切性,抒一己之见。
       一、肉桂“引火归源”说由来
       细核《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药大辞典》《中药辞海》等主要本草学著作,关于肉桂“引火归源”的说法可见于《中药大辞典》引清代郭佩兰的《本草汇》对肉桂的记载:肉桂,散寒邪而利气,下行而补肾,能导火归原以通气,达子宫而破血堕胎,其性剽悍,能走能守之剂也(3)。之后,鉴于中医善于继承的特点,此方面的理论记载传承至今。尤其是60年代以来的大中专院校《中药学》教材及药典等重要中药典籍对肉桂此方面作用多有明确的记载。其说法也由“导火归原”演变为“引火归源”,并有“引火归源”(2)或“引火归原”(4)或“引火归元”(5)之异。而后《简明中医辞典》还出现了“引火归原”(4)的专有名词解释。清代以来肉桂“引火归源”的理论一直被默认,而从未见有学者深究之。
       二、肉桂“引火归源”之说值得商榷
       肉桂的确可以治疗阴寒内盛,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等证,但就此治证而言是否属“引火归源”值得商榷。
       1.肉桂“引火归源”说从中药药性理论讲不可取
       众所周知,中药在解释每一种药物的作用时,主要是围绕药物的实际作用结合中药的药性理论加以阐述。如肉桂,辛、甘、大热(或热),归肾、脾、心、肝经。从药性理论讲,辛、甘、大热,纯阳之性,其性升散。辛主发散,甘、大热主补火助阳,祛寒而止痛,入肾经,善于补肾阳益命门之火而祛其寒邪,以疗阴寒内盛,下元虚衰所致的腰膝冷痛,阳痿,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宫冷不孕及肾虚作喘等证;入脾经,温中散寒而止痛,以疗中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证;入心肝二经,既可祛心肝二经的寒邪,又可走营血,散血分的寒邪而温通经脉。以疗心腹冷痛,寒疝腹痛及冲任虚寒所致的经闭,痛经等证;利用其助阳散寒而温通经脉,温通气血之特点,还可疗寒湿痹痛、阴疽及虚寒久病所致的气血不足的一些病证。这就是肉桂临床实际作用的本质及其解释。为什么说肉桂不具有“引火归源”的作用呢?这是因为肉桂从中药药性理论讲,其性味辛、甘、大热、纯阳之性,其性升散,趋向主向上向外。肉桂升散之性,如何能向下去“引火归源”呢?然而正是由于后人不加思索,人云亦云,盲目承袭了不确切的一己之见,才迷惑了人们正确理解肉桂的作用本质。因此,肉桂“引火归源”说,从中药药性理论讲不可取。
       2.肉桂“引火归源”说从其临床作用本质讲不可取
       肉桂“引火归源”说,是因出自其能治疗阴寒内盛,下元虚衰,虚阳上浮所致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等证。那么,不妨就此作一简析:首先从此病的病因病机看,其实质为阴寒内盛,下元虚衰,虚阳上浮所致,即因为阴寒内盛,下元虚衰,才使其虚阳上浮,从而出现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等证。而肉桂恰好善于补肾阳益命门之火而祛其寒邪。寒邪祛,肾阳复,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等证自潜。由此可见,肉桂的补火助阳,祛寒的功效正与肉桂所治的阴寒内盛,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的病因病机及治证完全吻合。肉桂治疗此病证这种解释(寒邪祛,肾阳复,虚阳自潜),也完全符合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因此,怎么能够用一种虚幻的“引火归源”说来解释呢?其次,从清代以前的本草有关肉桂的记载而论,也是依据肉桂补肾阳益命门之火而祛其寒邪。寒邪祛,肾阳复,虚阳自潜的理论进行解释的。如《中药大辞典》引《本草汇言》云: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药也。凡元虚不足而亡阳厥逆,或心腹腰痛呕吐而泄泻,或心肾久虚而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冲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隔满胀,或气血冷凝而经脉阻遏,假此味厚甘辛大热,下行走里之物,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宣导百药,无所畏避,使阳长则阴自消,而前诸证自退矣(3)。因此,肉桂“引火归源”说从其临床作用本质讲也是不可取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肉桂“引火归源”说最早见于清代郭佩兰所著的《本草汇》,而后人们对肉桂“引火归源”的药性理论盲目承袭并演变至今。本文依据肉桂的性能、功效与应用,从肉桂的中药药性理论及其临床作用本质入手进行了分析论证,得出肉桂“引火归源”说,因不符合中药药性理论解释,也不符合其临床作用本质。所以不应盲从。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04.
       (2)雷载权.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51152.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编写组.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90.
       (4)《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11.
       (5)凌一揆.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