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阴阳互根在方药配伍中的应用
作者:丁丽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阴阳
        关键词:阴阳互根;方药配伍;应用
        祖国医学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和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这种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谓阴阳互根。这一理论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也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在治疗疾病中,阴阳互根理论对方药的配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我作临床正确合理地处方用药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本文就阴阳互根理论在方药配伍中的应用作如下探讨。
           1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一理论在方药配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左归丸中重用熟地、山药、枸杞子、龟板胶以滋补肾阴,充填肾精,然而阴精的化生必赖阳的功能活动,故又配伍鹿角胶、菟丝子之补阳之品,以增强化生阴精的功能活动,以源源不断地化生阴精,以达补阴之目的。再如右归丸中重用附子、肉桂、鹿角胶以补肾中之元阳,然而阳气的化生必以阴精为物质基础,故又配伍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等滋补肾阴, 填补肾精品,以补充化生阳气的物质,以源源不断的化生阳气,以达补阳之目的。这种配伍方法,正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中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生,则源泉不竭。”
           2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所谓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指的是药物的作用趋势,即在以升提为目的的方药中,常配伍适量具沉降性质的药物,在以沉降为宗旨的处方中,常配伍一定的升提药物。根据阴阳理论,升浮为阳,沉降为阴,完全符合阴阳互根基本理论。如金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升阳益胃汤目的在于益气升阳,在黄芪、陈皮、独活、防风等升浮药中,伍以半夏、泽泻等沉降之品,以达升中有降,使升而不过。再如济川煎中,重用肉苁蓉、当归以润燥滑肠,降泻通便,配以升麻轻宣升阳,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更有欲降先升之妙,终达润肠通便之效。
           3散中有收,收中有散
        古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配伍效应,在发散剂中常加适当的收敛药物,这一方面,医圣仲景创立的桂枝汤堪称楷模,方中桂枝、生姜辛温发散表邪,伍以白芍酸涩收敛,如此发中有补,散中有收,使散不伤正,收不敛邪,以达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目的。再如玉屏风散中黄芪、白术益气固表止汗,配以防风,辛温性散,既可走肌表而祛风邪,又与芪术合用以收中有散,以散助收,则表虚自汗证及虚人易感风邪证乃愈。
           4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补中有泻即在用补益药治疗虚证时,为防止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发生,常在大量的补益药物之中,加以适当的泻实之品,使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如六味地黄丸中重用熟地、山药、山茱萸,以肾、肝、脾三阴并补,配以丹皮、泽泻、云苓,以泻肝火、利湿浊,并制熟地之滋腻。诸药合用,以达补中有泻,补而不滞。
泻中有补,即在以清泄为主的方剂中加入适当的补益药,以防伤及正气。如白虎汤中重用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佐以炙甘草、粳米益胃生津。两者合用,共奏泻中有补,使泻不伤正,补不留邪,以达清热生津之效。
           5散中有补,补中有散
        散即指发散类药物,散中有补指的是在以散发药为主时,配用适量的补益之品,不致发散太过,耗伤真元。如宋・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中败毒散重用柴胡、川芎、羌活、独活等以发散在表之邪气,伍以人参、茯苓、甘草以扶助正气,托邪外出,如此配伍以达散中有补,使散不伤正,补不碍邪,两者相得益彰,既培元气,又败邪毒,则表证可解。
补中有散即在大队补益药中配伍发散之品,如阳和汤内重用熟地、鹿角胶、肉桂,既补肾中之真阴,又补肾中之元阳。配以麻黄辛温发散,以达卫阳,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滋补与辛散同用,使补不滋腻,散不伤正,以达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6热中有寒,寒中有热
        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在疗里寒证的温热药中,配以寒凉之品。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重用辛热之附子、干姜,以回阳救逆,配以猪胆汁咸寒而滑,如此热中有寒,可益阴滋液,补益吐下伤亡之阴,更可制约附姜辛热劫阴之弊,以达回阳救逆,益阴和阳之效。
在治里热证的寒凉药物中,伍以温热之品。如芍药汤中重用苦寒之黄连、黄芩、大黄以清热燥湿,荡涤湿热;配以温热官桂,如此寒中有热。既可行气血,又可防寒凉之品遏滞邪气。有一举两得之妙。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方药的配伍应用充分体现了阴阳互根的基本精神,旨在纠正机体阴阳失调,恢复人体健康,即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河南省焦作市中医药学校454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