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糖尿病患者负面心理的产生及治疗
作者:刘慧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负面心理 ;心理治疗
        糖尿病(DM)为慢性终身性疾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攀高。临床实践中发现,不重视饮食,不严格用药,过于小心,谈病色变、焦虑等,是DM患者中存在不良心理状态的表现,不利于患者建立健康行为,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使DM患者改变了认识,纠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使他们对本病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即DM虽然不能治愈,若加以重视,仍可以长期控制,并不影响长寿,并且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享有正常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疗不仅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种治疗手段,而且对临床DM其它治疗有增效作用。我院内分泌科针对DM开展心理护理和治疗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上DM患者的负面心理常分为五种临床类型,需分别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
           1愤怒、悲观和失望的心态
        此类心态患者均为1型DM,占54.4%。患者多是青少年,如果没有外源胰岛素替代治疗,将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而他们又正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当得知没有治愈的可能,加之必须终生控制饮食,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责备父母。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我们在做心理治疗时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渲泄法使患者发泄愤怒的情绪,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DM的治疗前景并请恢复较好的患者介绍经验,消除患者悲观、愤怒和失望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类患者情绪稳定后均能配合治疗护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内疚混乱的不良情绪
        此类患者均为2型DM,占39%,中年人居多。病人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而感到自责内疚。有的看到下一代也患了DM,以为自己遗传给了孩子更产生内疚心理;有的患者伴随DM治疗,需要改变多年形成的饮食习惯,食物选择受到限制而出现愤怒、拒绝和忽略。有的患者被家庭成员过度保护,导致过度的依赖和反抗心理。对于这类患者需用真诚的态度使之相信我们,让其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让患者了解到DM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象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焦虑恐惧的心理
        此类心理患者1型占4.2%,2型占35.9%,较为多见。这是因为DM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DM知识的不准确认识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他们惧怕因患有DM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针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平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并提供疾病的忠告,适时进行DM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并介绍意志坚强的住院病人与其进行“心理交换”,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障碍。
           4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
        此类心态患者中1型占8.9%,2型DM占17.6%。1型DM患者被确诊后,不愿意看到与他人不同,他们拒绝胰岛素治疗和血糖检查或者放弃计划好的治疗饮食,特别是恋爱中的患者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有DM而抛弃自己,有意识地拒绝治疗;有的则红光满面,貌似“体格健壮”,自认为得了DM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这种心理在疾病的早期能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仍忘我工作而不重视治疗,但长时间的拒绝则阻止了适当的自我监护致病情加重。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于有意识拒绝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照顾,鼓励患者倾诉心理话,针对其内心矛盾作疏导安抚工作。有的患者认为胰岛素就像毒品一样,一旦使用就会上瘾,导致用量越来越大,而拒绝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我们向患者说明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是对自身分泌不足的补充,正确注射胰岛素不会上瘾也没有危险。对于满不在乎的患者应控制好自己的感情,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DM的知识,介绍高血糖的危害性及不重视治疗已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怀疑、拒绝承认及满不在乎的心态。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以后,治疗信心增强,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5厌世抗拒治疗的心理
        有此心态患者1型占2.5%;2型占7.5%,均为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者。他们对治疗用药产生对抗心理,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对于这类患者,我们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患者的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查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消除了患者的疑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是综合性的,与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及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病情呈渐进性。所以,糖尿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其中教育是基础,心理是关键。糖尿病患者在配合治疗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有高尚的情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培养兴趣,乐以忘忧。②正确对待疾病,持有既来之则安之、无病防备、有病早治的心态。正视现实,学习糖尿病的知识,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紧张。③依靠团队,互帮互爱。参加各种组织或糖尿病患者的互帮组织,以获得相互支持;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学、艺术及体育活动,有利于消除精神紧张,培养良好的情绪。
        随着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给糖尿病的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研究发现,糖尿病在发病上不仅与生理病理学上的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工作学习长期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中的突发不幸事件等社会、心理上的不良刺激,都是糖尿病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因素。临床观察进一步发现,大多数糖尿病人除了有大家都熟悉的症状和表现之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思维、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和情志活力的异常,如忧思过度、心烦不安、紧张恐惧、急躁易怒、悲伤易泣等。在对这些病人诊治过程中,单纯用药物来治疗,疗效往往不够理想。如同时配合以心理疗法,采取形神合一、身心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常能收到事半功倍或单纯药物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安丽,牛新颖,刘丽华.病房忽视到门诊接诊对住院病人的心理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45945.
        [2]李雪琴.糖尿病营养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101101.
        [3]范丽凤,潘长玉,田慧,等.全程糖尿病健康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9252.
        (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435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