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的临床研究
作者:孔畅, 林定坤, 李永津, 邓晋丰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三仁汤;,,湿热;,,脊柱病术后发热
        摘要:目的评价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脊柱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病例9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人,分别采用三仁汤和西乐葆口服,观察并记录体温变化,湿热证主要症候变化,通过湿热证候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对术后体温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术后湿热主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三仁汤对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并可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三仁汤;  湿热;  脊柱病术后发热
       发热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病理生理反应,有研究表明,97%的术后发热为非感染性因素造成,原因包括手术反应热,输血或输液热,药物热,脱水热[1]等,治疗上常采用解热镇痛药物口服等方法,疗效欠佳。我科自2004年起对脊柱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病例进行证候分析,发现大多数患者除发热外,均出现脘腹胀闷,口渴少饮,食少纳呆,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等湿热之象,根据以上证候特点采用三仁汤内服治疗,并与口服西乐葆进行随机对照,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自2004年起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脊柱病手术患者9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人。Ⅰ组为实验组,Ⅱ组为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见下表1,两组在年龄、病程、体温方面无差异,有可比性(P>0.05)。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略)
       1.2  手术方式采用开放手术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36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18例,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25例,其余手术方式11例。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1)术后出现发热,以低热为主,一般体温不超过39℃,热型多为弛张热;(2)伤口局部无明显红肿热痛,无明显全身或局部感染征象;(3)全血分析示白细胞正常或稍高于正常,大小便检查未见异常。排除体温调节中枢损伤、使用激素及可影响体温药物。
       1.3.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湿热蕴脾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主证界定包括:发热,身热不扬,脘腹胀闷,口渴少饮,食少纳呆,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次证包括肢体困重,腹胀满,恶心。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采用三仁汤加减,原方:杏仁10 g,白蔻仁15 g,生苡仁30 g,厚朴10 g,通草10 g,半夏10 g,滑石15 g,淡竹叶15 g。加减法:伤口疼痛加乳香10,没药10;肿胀明显加白芷10 g,苏木10  g,大便不通加玄明粉10 g(冲服)。1剂/d,温服。7 d为1个疗程。
       2.1.2  对照组给予西乐葆口服,200 mg bid,连服7 d。
       2.2  观察方法(1)观察体温变化:每天上午7时测量腋温并记录登记,以1、3 d及7 d为观察时点;(2)湿热证主要症候治疗前后变化:选择术后较为常见的湿热证证候,设计统一的观察表格,观察证候变化,包括发热、脘腹胀闷、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口渴少饮分轻、中、重三级,分别记1、3、5分,舌苔白腻或黄腻记3分,舌淡红苔薄白为正常记0分,脉滑数或濡数记3分,平脉记0分。
       2.3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疗湿热蕴脾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s表示,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后湿热证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与对照组6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2。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发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3.2  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症状积分变化从湿阻症状指标分析,对发热、脘腹胀闷、肢体困重、食少纳呆症状改善有明显的差异(P<0.01),但对口渴少饮变化不明显(P>0.05)。见表3。表3  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症状积分变化 (略)
       3.3  两组体温平均值统计比较两组治疗前体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第1天,两组体温均有所下降,但对比无显著意义;第3天治疗组体温下降较快,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第7天,两组基本都降至正常,但治疗组体温较为平稳,与对照组相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4。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体温平均值比较(略)
       4  讨论
       中医认为发热即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即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又是疾病发病转化的重要指征。对于术后发热,周天寒[3]认为手术致机体气血耗损,正气内虚,卫外功能不固,六邪入侵,由于正气尚旺,抗邪于半表半里之间,邪正相交而产生术后发热;杨瑞平[4]认为术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虚损,脾胃气虚,湿邪内生,郁而化热,在临床上除有湿热内蕴的症状外,同时有气血阴阳不足;余宇峰等[5]认为骨科术后发热由于损伤后失血过多,致阴液亏损,阴不制阳所致。各家看法不尽相同,也产生不同的治则治法。
       我们在临床上观察所得,脊柱病患者术后虽有气血虚损之象,但在早期往往以湿热证更为普遍,表现为术后身热不扬,脘腹胀闷、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口渴少饮等,且这些症状至少持续1周以上,这与颅脑术后发热中湿热特点相似[6],我们推断这是因为脑与脊柱均为督脉循行之处,督脉主一身阳气,手术后经脉受阻,清阳之气欲卫外而不达,郁而化热,与湿相蒸,形成湿热,且术中后大量补液及抗生素的使用,也增加脾胃运化水湿的负担,造成水湿内停化热,因此湿热应该是脊柱病术后发热的核心病机。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该方由杏仁、白蔻仁、生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组成,旨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方中杏仁苦温以开上焦;白蔻仁芳香化湿以宣中焦;薏苡仁甘淡性寒以渗下焦;稍佐滑疏之通草、滑石、竹叶,辛燥之半夏、厚朴。全方利湿不伤阴,清热不损阳。为中医治疗湿温的代表方剂。
       我科根据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特点,采用三仁汤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患者术后体温的控制非常有效,表现为术后3 d开始,体温明显下降,大多数可降至正常,7 d后体温稳定,基本上保持在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对于术后湿热证候变化更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主要体现于发热、脘腹胀闷、肢体困重、食少纳呆等湿热证主证方面,这些证候的改善不但可以恢复脾胃功能,增加抵抗力,而且也可减轻患者术后并发症,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三仁汤对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且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不可否认的是术后发热不仅仅是湿热一种类型,临床中仍要灵活辨证,选择合适的方剂,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段玉民,王书军,谷右天,等.骨科无菌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医正骨,2004,16(3):2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周天寒.术后发热的特点及证治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17(2):15.
       [4]杨瑞平.清热祛湿加扶正法治疗手术后发热[J].光明中医,2000,15(89):37.
       [5]余宇峰,张育志,刘金文.滋阴清热法治疗术后发热64例临床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6,28(2):21.
       [6]樊永平,李  艳,胡以明,等.颅脑术后发热中湿热的成因特点及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7):381.
       作者简介:孔  畅(1972),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现任广东省中医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脊柱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
       (广东省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