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自拟健脾益肠方治疗慢性肠炎28例
作者:罗腾月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健脾益肠方;,,,慢性肠炎
        关键词:健脾益肠方;   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为一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亚健康人群中尤其多见,直接威胁着人体健康。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近几年来,笔者运用健脾益肠方法治疗慢性肠炎,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8例患者均来自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其中男性13人,女性15人,年龄最小14岁,最大62岁。泄泻日行3~4次者15人,5~6次者11人,6次以上者2人,病程最短0.5年,最长11年。
       1.2  诊断标准28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泄泻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腹胀,腹痛,肠鸣,大便稀薄或水样,口淡纳呆,神疲乏力,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所有病例经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泄泻。
         2  治疗方法
       2.1  健脾益肠方组成党参10 g,白术15 g,茯苓15 g,白扁豆30 g,苡米15 g,乌药10 g,小茴香12 g,高良姜9 g,木香6 g。甘草6 g。
       2.2  服药方法将药以适量清水浸泡30 min,以武火烧开,然后小火煎煮20 min,将药液沏出,再注入清水,武火烧开,小火煎煮20 min,沏出药液与头煎药液混合,分3份,于早、中晚饭后30 min服用。
       2.3  疗程每7剂为1个疗程,2~3疗程后评定疗效。在服药期间嘱患者饮食忌生冷及辛辣荤腥油腻食物。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内外妇儿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泄泻制定。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为痊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为痊愈;症状未见改善为无效。
       3.2  结果痊愈16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治愈率57.2%,有效率92.8%。
       3.3  典型病例女,46岁,患者患慢性肠炎5年余。五年前因腹部受凉,且饮食缺乏规律,出现腹痛,腹泻,于当地医院进行治疗,经静脉滴抗生素及口服黄连素等,症状好转,但大便仍不成形,饮食稍不注意,则症状加重:大便如水样,伴腹痛,腹胀等。于20021009来诊,患者证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日行3~5次,质稀,伴腹痛,腹胀,时重时轻,腹痛甚时,以热水袋自敷稍可缓解。双腿乏力,纳食一般,眠可,小便调。舌质淡胖,苔白略腻,脉沉细缓。西医诊为:慢性肠炎,中医诊为:泄泻―脾肾阳虚型。遂给予健脾益肠汤加熟附子6 g(先煎),肉桂6 g(后入),车前子15 g(包煎),服用7剂后,大便基本成形,腹痛症状明显减轻,继服7剂,诸症消失,嘱其饮食忌生冷,避风寒,并常服山药粥以善其后,随访6个月未复发。
        4  体会
       慢性肠炎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中医认为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虽多,但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慢性泄泻,虚证居多,脾胃虚弱湿胜是导致本证发生的重要因素。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虚则升清运化失职,胃弱则受纳腐熟力衰,久及于肾,肾阳不足,则固摄失权,终导致肠道不固,清浊不分,而病泄泻。治用温补固涩。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茯苓、白扁豆、苡米渗湿扶脾固肠,乌药、小茴香、高良姜、木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若大便有粘液加蒲公英、黄连;泄泻甚加五味子、芡实;腰膝酸软加补骨脂、肉桂;腹胀嗳气加黄柏、神曲。诸药相配共奏健脾祛湿,温中止泻之功。此外药分3次服用可使药效得以延续,空腹服用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在治疗本病过程中,以上为笔者之拙见,仅供同道参考。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