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介入法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研究
作者:柯亮斌 , 纪文秀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介入法;,,难治性肺结核
       关键词:介入法;  难治性肺结核
        近年来,结核病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上升,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肺结核治疗难度加大。难治性肺结核即至少耐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结核药物的结核菌引起的肺结核。对这类病人的治疗临床医务人员非常棘手,一方面是因为在所有抗结核药物中异烟肼、利福平是最重要的两种,另一方面二线药物多有严重的胃肠道反应,病人多不能完成疗程。为此,我们采用经支气管介入治疗对难治性肺结核的治疗进行研究,探讨一种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新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于2002~2003年,在本院结核科住院病人中,选出67例符合下列条件者:①胸片诊断为空洞型肺结核,初治失败,又经过2HRZ(E)S/7HRZ(E)复治,疗程结束后,痰涂片结核分支杆菌阳性达2年以上。②痰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和异烟肼两种或更多种抗结核药耐药。③年龄均在23~60岁。④无肝、肾、心脏疾病,无出血倾向及凝血障碍,能耐受纤支镜检查。将上述6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隔日1次经支气管介入治疗加全身化疗组)35例,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23~59岁,平均32.1岁,病程3.4~14年,平均4.6年。对照组(1次/周,介入治疗加全身化疗组)32例;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22~60岁,平均32.5岁;病程3.6~13年,平均4.8年。治疗组病灶位于左肺8例,右肺13例,双肺14例,病灶波及1个肺叶15例,2个肺叶11例,3个肺叶5例,大于或等于4个肺叶4例。对照组病灶位于左肺6例,右肺11例,双肺15例,病灶波及1个肺叶13例,2个肺叶10例,3个肺叶6例,大于或等于4个肺叶3例。治疗组仅有1个空洞18例,2个空洞10例,3个空洞以上7例,空洞直径均在1~4.5 cm。对照组仅有1个空洞16例,2个空洞9例,3个空洞以上7例,空洞直径均在1~4.2 cm。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均有可比性。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检查:药敏试验采用绝对浓度法,培养基的制备、抗结核药的浓度与剂量、结果报告方式均参照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进行。
       1.2  治疗方法两组化疗方案均采用2OHZEA/7OHE(O:氧氟沙星 0.6g,1次/d,H:异烟肼 0.3g ,1次/d、Z:吡嗪酰胺 0.5g ,3次/d, E:乙胺丁醇 0.75 g ,1次/d、A:丁胺卡那 0.4 g,1次/d,肌肉注射),并于前2个月内时予以经支气管介入空洞内注药治疗。
       1.3  具体操作根据 X线正侧位胸片或胸部CT明确空洞所在肺段,患者术前禁食4~6 h,术前1/2 h皮下注射阿托品0.5 mg,肌注安定10 mg,经2% Lidocain局麻后,作常规纤支镜检查。将纤支镜末端插入空洞所在肺段支气管,吸出分泌物。对于治疗组:经活检孔插入支气管动脉化疗所用的5号引导钢丝,从亚段支气管缓慢向前推进,在X线电视透视下,将钢丝远端插入空洞内,留置导钢丝,退出纤支镜,再将5号导管沿导钢丝插入,退出导钢丝,行胸透确定导管位于病灶内后,用胶布将导管外端固定,让患者取患侧卧位,先将2%Lidocain 3ml从导管注入,2 min后注入H:01;O:02;A:0.2。注射完毕后,用灭菌纱布包裹导管的外口,令患者继续侧卧30 min。每隔一日重复给药1次,每4次更换导管1次,更换导管在纤支镜及电透下进行。对于对照组:经活检孔插入内有引导钢丝的支气管动脉化疗所有5号导管,沿亚段支气管缓慢向前推进,在X线电视透视下,将导管插入空洞内,替出导钢丝,由导管向空洞内注入针剂 H:0.1;O:0.2;A:0.2。注射完毕,拔出纤支镜,术后患侧卧位30 min,每周重复1次。
       1.4  观察项目及疗效判定
       1.4.1  观察项目治疗期间每月痰查结核杆菌3次,痰菌转阴、治疗2个月后及疗程结束后各培养结核杆菌1次;每个月复查胸片1次;每个月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1次。
       1.4.2  疗效判定标准
       细菌学:以连续3次痰菌阴性及培养阴性为转阴。
       X线学:胸片显示病灶吸收≥1/2为显著吸收,<1/2为吸收,病灶无变化为不变。空洞缩小≥1/2为缩小,缩小<1/2为不变,增大为恶化,空洞消失为闭合。
         2  结果
       2.1  组痰菌转阴情况见表1。表1  两组痰菌转阴情况(略)
       2.2  两组 X线胸片结果见表2,表3。表2  3个月后2组胸片显示病灶变化情况(略)表3  9个月后2组胸片显示病灶变化情况(略)
       2.3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情况见表4~5。表4  3个月后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情况(略)表5  9个月后2组临床症状消失情况(略)
       9个月后,治疗组发热、咳嗽、胸闷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2.4  并发症所有病例中仅有治疗组2例因咳嗽剧烈退出介入治疗,1例于2周后退出,1例于4周后退出。所有治疗组病例中均未发现肝、肾功能破坏,未见病灶播散、肺部药物性损害、咯血、气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细菌耐药和组织破坏严重伴广泛纤维增生,药物不易渗入病变是复治的最大困难。在结核病变的组织中,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内引起炎症损害,这种损害尤以小动脉较为突出、广泛,而且病史越长,损害越严重。由于血管的损害严重影响了药物在病变组织中的浓度,降低了杀菌的效果。据研究:空洞病灶内的结核分支杆菌数量极多,洞壁上液化干酪坏死覆盖物中的结核分支杆菌可达107~109,且生产繁殖活跃,而结构空洞内的药物浓度很难达到最低抑菌浓度。要提高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效果,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提高病灶局部药物浓度,二选择敏感抗菌药。
       氧氟沙星是第3代氟喹酮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结核分支杆菌转旋霉,而使其 DNA复制受阻,导致 DNA降解及细菌死亡,由于结核分支杆菌对氟喹酮类产生自发突复率很低为1/(106~107),与其他抗结核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目前这类药物已成为耐药结核病的主要选用对象。但此药人体耐受仅有中等程度的抗结核作用。丁胺卡那霉素是由卡那霉素A进行改造后形成的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其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细菌也有效。美国胸科协会(ATS)将之列为治疗 MDR-TB的主要药物中。一般认为,耐异肼菌毒力降低,而病灶中耐药菌有不均一性,且部分耐药菌可恢复对异烟肼的敏感性,故在临床上不论查出细菌对异烟肼耐药与否,治疗方案中均采用异烟肼。
       在最大效应量范围内,药物的抗菌效果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抗痨药物都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通过增加抗痨药物剂量来增加疗效是有限度的,且是十分危险的。为提高病灶局部药物浓度,1997年,张耀亭等人进行了经纤支镜加导管介入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研究。他将丁胺卡那霉素+氧氟沙星注射液混合经导管注入结核空洞内,但由于每周仅给药1次,不能维持病灶局部抗结核药物高浓度,效果不是很理想。结核菌与抗结核药物接触数小时后,延缓数天生长,临床上有规律地每周3次用药(间歇疗法),能达到每天用药同样的疗效,因此。我们采用留置支气管导管,隔日病灶局部给药1次,维持了病灶局部药物高浓度,既避免了每周给药1次,病灶局部药物高浓度不能维持而降低杀菌效果,同时又避免了在不降低疗效的前提下每日给药,浪费药物,增加病人痛苦。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隔日经支气管介入治疗结合全身化疗的方法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空洞闭合率、痰菌阴转率及临床状消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以进行介入治疗结束时差别更加明显。只要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掌握适应症,本方法对人体并无不良反应,留置导管对患者日常生活(吃饭、饮水、说话)并无明显影响。由于它能明显提高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医院  43500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