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浅谈环跳取穴
作者:杨凤琼1, 陈良金2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环跳;,,,针灸疗法;,,,定位
       摘要:目的观察新法环跳取穴的准确定位。方法病人俯卧,两腿自然分开,术者立于患者患侧,针刺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内3/5与外2/5的交点处,直刺2至3寸深时作均匀提插手法,观察针感是否传导至足。结果用新法取穴的200针中,体形偏瘦者28例,有3例针感传导至足,占10.7%;体形偏胖者23例,全部传导至足,占100%;正常体形者149例,有143例针感传导至足,占96.0%。2种取穴方法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示新法环跳取穴针感传导至足优于传统环跳取穴法。
         关键词:环跳;   针灸疗法;   定位
        环跳穴又称髀厌、髀枢、环谷、枢中等,为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它是治疗腰腿疾病重要的穴位,要想取得理想的疗效,取穴准确与否,针感能否传导至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诸医家对环跳穴均遵古训,侧卧屈股于髀枢中取之,近代医家多取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1/3与外1/3交点处,侧卧屈上腿伸下腿取之。然而在临床上,如不问病情及患者体形的胖瘦,亦不论取穴方便与否均照搬屈上腿伸下腿取之,其针感不易传导至足,更不利下肢另一要穴―委中的针刺。笔者在临床潜心研究多年,探索总结出针刺环跳要想获得理想针感就应该视病痛部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体位,形体的胖瘦有异取穴亦应该有别,如此求实方能使针感传导至足而获得良好的效果。现将近年来观察的200例病人计400针次的针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例病人中,男性85例,女性115例;年龄最大者82岁,最小者19岁,平均年龄45岁;体形肥胖的23例,体形偏瘦的28例,正常体形者149例;其中腰腿痛的病例162例,中风后遗症恢复期治疗的38例。
         2  取穴方法
       每位患者分别先后使用2种取穴法针刺观察其针感。病人俯卧,两腿自然分开,术者立于患者患侧。(1)先用传统的取穴方法即先刺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直刺2~3寸深时作均匀提插手法,观察针感是否传导至足(简称传统取穴法);(2)再针刺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内3/5与外2/5的交点 处,直刺2~3寸深时作均匀提插手法,观察针感是否传导至足(简称新法取穴法)。
         3  针刺结果
       用传统取穴法的200针中,体形偏瘦者28例,有25例针感传导至足,占89.3%;体形偏胖者23例,针感均未传导至足;正常体形者149例,有6例针感传导至足,占4.0%。用新法取穴位法的200针中,体形偏瘦者28例,有3例针感传导至足,占10.7%;体形偏胖者23例,全部传导至足,占100%;正常体形者149例,有143例针感传导至足,占96.0%。2种取穴方法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4  讨论
       针灸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至战国时代经络学说就已经日趋成熟。内经中对经络腧穴针灸的适应证、禁忌症及其治疗原理已作了比较祥细的论述。《灵腧・经络篇》曰:“胆足少阳之脉……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在这里的髀厌即环跳穴,后虽经历代医学家的系统整理,但对环跳穴仍无准确的定点,均曰此穴在髀枢中。至1961年由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编写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针灸学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才正式提出环跳穴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在大转子与督脉腰俞之直线上近大转子侧1/3处陷中取之,针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至此,给予了针灸工作者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一直沿用至今。
       环跳穴具有利腰腿、通经络之功效,常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病证的首选穴位,尤其是坐骨神经痛患者,其症状以太阳经和少阳经循行部位疼痛最多,对该病针灸治疗效果独到,而针感能否传导至足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治疗时舒展的下肢既有利于其它穴位和针刺,又利于经气的疏通,以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临床上,病人疼痛部位不一,胖瘦各异,照搬传统的屈股取穴法对于太阳经循行部位疼痛的患者来说,既不利经气的传导与疏通,又不利其它穴位的针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采用俯卧,取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内3/5与外2/5交点处针刺环跳,多能一针即中,尤其对那些正常体形及偏胖体形的患者最为适宜,对于体形偏瘦的患者,则采用俯卧取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针刺更为适宜。总之,对俯卧针刺环跳,要根据不同的体形正确使用二种不同的定点取穴,方能使治疗得心应手,针到病除。
       1.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1; 
       2.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3
       作者简介:杨凤琼(1955),女(汉族),湖北枝江人,现任三峡大学仁和医院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针灸临床工作.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