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电针艾灸合用治疗肌痹证86例
作者:张丛笑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电针
        关键词:电针;艾灸;肌痹证
        肌痹证是由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局部,导致瘀血阻滞经络,引起肌肉疼痛、重着、麻木不仁或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患。笔者应用电针艾灸合用治疗此病8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6例均系门诊病例。男性20例,女性66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36岁;病程最长1年,最短15 d;病变部位以股外侧肌肉群病变为主的36例,以臀部肌肉群病变为主的14例,以背部肌肉群病变为主的16例,以肩部肌肉群病变为主的20例。
           2治疗方法
        让患者采取既能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又较舒适的体位,然后按压痹痛之处,寻找异常感觉最强烈处(中心点);皮肤作常规消毒直刺进针,深度1~2.5寸左右;另在中心点的上、下、左、右各距中心点2~3横指处,呈25o角向中心点斜刺进针,深度1~1.5寸左右,均采用平补泻法,只捻转,不提插。针下得气后,连接上海产G6805―1治疗仪,采用低频、连续波刺激,频率为60次/min,使肌肉群呈节律性跳动。通电10~20 min后,去掉G6805―1治疗仪,用艾条对针柄进行施灸,一般用回旋法,轮流施灸,使病人穴内有温热和循经传导之感(灸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烫伤),每穴施灸时间不宜过长,以30 s为宜,每穴总计时为10 min/次为宜。1次/d,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7 d。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及结果临床治愈(自觉症状全部消失,肌肉群功能完全恢复正常)76例,占88.4%;显效(自觉症状显著缓解,肌肉群功能基本恢复正常)6例,占6.9%;好转(自觉症状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肌肉群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2例,占2.3%;无效(针刺前后病情变化不明显)2例,占2.3%,其中1例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1例体质较弱,针下得气不明显;总有效率97.7%。痊愈者6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3.2典型病例男,46岁,工人,20010506来诊,诉不明原因地大腿外侧肌肉疼痛3 d,时轻时重,活动时疼痛加剧,妨碍其正常活动,曾经外敷麝香虎骨膏,口服双氯灭痛或消炎痛等药不见好转,故前来针灸治疗,经使用上治疗2次后,疼痛大减,可自行骑车回家,后巩固治疗1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随访1年未复发。
           4讨论
        肌痹证是临床一种常见疾患,多由外邪痹阻肌肉,气血运行不畅,经络被阻所致,即往常采取循经取穴,收效不甚满意,依《灵枢・官针》篇:“杨刺者,正内(纳)一,旁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杨刺法治疗本病,既具有较强的局部作用,又有整体作用,临床亦可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而适当调整针与针之间的距离。通过针刺,可起到调和营卫,疏通经络,除湿祛痹,平衡阴阳,促进其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其新陈代谢的作用,配合G6805―1治疗仪刺激,加之灸法,更能进一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消除局部炎性渗出,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的代谢和循环,而达到解除疼痛的目的。此方法简便易行,操作安全,痛苦小,临床疗效满意,故值得临床推广。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455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