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麝香及其伪品的鉴别
作者:张静, 孙迎东, 汪风芹, 李彩玉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麝香;,,伪品;,,鉴别
       摘要:目的鉴别麝香的真伪。方法经验鉴别法、显微鉴别法、理化鉴别法。结果运用此三法能正确鉴别麝香的真伪。结论麝香及其伪品的鉴别是可以归纳掌握的。
       关键词:麝香;  伪品;  鉴别
       麝香是我国特产的贵重药材之一,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中药材。其来源于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麝香别名原麝香、香脐子、麝脐香、香肉、元寸、元寸香、毛香等。主产于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内蒙、新疆、陕西、云南、贵州、东北、山西、河南、安徽等地,以青藏高原量多质优。进口麝香多来自尼泊尔、不丹、俄罗斯或印度等国。由于麝香名贵短缺,自古以来掺伪造假十分严重。《证类本草》载:“一子真香分揉作三、四子,刮取血膜当以余物”。目前已知的掺假物有熟蛋黄粉、动物的肌肉、肝脏、血块、粪球、锁阳粉、桂皮粉、儿茶粉、淀粉、铅粒、铁末、砂石、奶渣、酵母、大豆、地黄、雄黄、赤石脂、海金砂、海藻、茶叶、朽木、奶粉、中药浸膏等,应注意鉴别。
       1  经验鉴别
       1.1  经验鉴别术语
       1.1.1  子眼清楚指麝香仁颗粒自然,疏松,色质油润。
       1.1.2  钻舌将麝香口尝时,味先苦辛,后甜,并有刺舌的感觉。
       1.1.3  银皮又叫云皮,指麝香囊内中层皮膜呈银白色,并呈透明样。
       1.1.4  油皮麝香囊的内膜,呈棕红色,带油性,习称“油皮”。
       1.1.5  冒槽指鉴别麝香囊时,用特别的沟槽针插入麝香囊,抽出后与沟相平的香仁会膨胀,高出沟槽,习称“冒槽”。
       1.1.6  黄香黑子黄香指棕黄色香仁,黑子指紫黑色的当门子。
       1.1.7  三香麝香香气浓烈,经久不散,反复闻之,香气一致,无前浓后淡或闻不香之感,故有“三香”一说。
       1.2  经验鉴别法[1]
       1.2.1  手捏法整麝香富有弹性,用手指压之,放手后能恢复原状。若不能恢复原状,整麝香凝结成团及囊孔被破坏,可能有掺假。
       1.2.2  探针法用特别的槽针1枚,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摄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逐渐膨胀,冒出槽面,习称“冒槽”。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无锐角,香气浓烈,不应有纤维等异物及异常气味。若颗粒不规则、不自然,麝香仁干枯,无油润光泽,则为掺假。
       1.2.3  葱检法用缝衣针1枚,穿上线,再将棉线浸入浓葱汁中,然后穿过麝香囊,来回穿2~3次,嗅之葱气消失者真。
       1.2.4  水试法取“当门子”放水中长时不溶;取麝香少许,撒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应多数浮于水面,水液呈澄清的微黄色,香气四溢,去水仍香清不臭。若沉淀多者,可能有矿物掺杂;若水液浑浊,可能有淀粉或植物类掺杂。
       1.2.5  火试法取麝香仁少许,撒入炽热的坩埚中或置锡箔纸上,下部灼烧,开始崩裂,随之融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无毛、肉焦臭气,无火焰或火星出现,灰烬残渣呈白色或灰白色。若有毛、肉焦臭气或灰烬呈棕黑色者,则有其他动物类物掺入(如蛋黄、奶渣、肝脏、肌肉、血等);若灰烬残渣多,呈赤红或棕褐色,则有矿物质掺杂(如赤石脂、雄黄等);若燃烧可见火星,灰烬呈黑褐色,则有植物类药材(如锁阳等)掺杂。
       1.2.6  手搓法取麝香粉末少许,放入手中,加水湿润,手搓成团,轻揉即散,不应粘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1.2.7  口尝法取麝香少许,牙尝之香气浓烈且迅速穿入牙缝,将香仁舐至舌尖即慢慢融化,无残渣、无臊味,微苦,微辣。若香气淡,香仁在舌尖部分不溶化并有粘糊感,即说明掺伪多。
       1.2.8  鼻闻法取麝香少许,放入手中两手搓擦,即闻到香气经久不散,久闻一致,故有“三香”之说。
       1.2.9  分墨法取麝香少许,撒入磨好墨汁的砚台中,即见墨汁分开,分开后可见砚底无墨汁。
       1.2.10  纸压法取麝香少许,放入洁净易吸水的纸上,用纸压之,则纸上不留水迹或油迹,也不染色。若纸被染色或有水迹、油痕,则掺假或含水过高、掺油等。
        2  显微鉴别
       取麝香仁粉末用水合氯醛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呈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由不定型颗粒状物集成,呈半透明或透明。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组织[2]。麝香及常见掺伪品显微特征比较见表1[1]。
       表1  麝香与常见掺伪品显著特征比较(略) 
         3  理化鉴别
       取麝香仁0.1 g,加60%乙醇10 ml,回流提取15 min,滤过,取滤液3 ml放入小烧杯中,吊以宽2 cm,长30 cm的滤纸条,使其一端达于杯底,使其一端达于杯底,浸1 h,将滤纸干燥,于紫外光灯下观察,上部显黄色荧光,中间呈蓝紫色荧光,加1%氢氧化钠试液变为黄色[2]。取麝香少许,加水煮沸过滤,滤液浓缩,分取两份,分别滴加碘试液及5%三氯化铁试液,若呈现蓝色、蓝黑色或蓝绿色,证明可能掺有淀粉、儿茶等;若滴加三氯化铁试液3滴,生成棕色沉淀,表明可能有海藻掺伪。
         4  讨论
       由于麝香长期短块,造假十分严重,掺伪均在30%~80%以上[3],掺伪似乎成了合法化,且造假技术也相当高明。通过掌握经验鉴别法、显微鉴别法及理化鉴别法就能识别真假,去伪存真,有效控制用药质量,保证患者使用麝香的安全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方石林.实用中药鉴别[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66.
       [2]  宋立人,洪  恂,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89.
       [3]  姚廷芝,董维光.中药真伪经验鉴别[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78.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