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药治疡液对外伤性感染伤口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作者:黎建义 梅全喜 黄星垣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药治疡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疡液在外伤性感染伤口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方法:选择外伤性感染伤口患者其中手80例、小腿45例、足背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局外敷30 ml中药治疡液,而对照组采用呋喃西林30 ml湿敷治疗,观察治疗后创面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另将中药治疡液在实验室进行抑菌环实验,动物实验则将感染小鼠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呋喃西林液30 ml湿敷,治疗组给予治疡液30 ml湿敷,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取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以观察中药治疡液杀菌抑菌、抗炎作用。结果:手部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1%,治愈率为84.6%,对照组总有效率72.6%,治愈率37.2%;小腿部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4.3%,治愈率为85.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6.0%,治愈率为48%;足背部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6%,治愈率为85.3%,对照组总有效率74.5%,治愈率34.1%。各部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室检验结果表明中药治疡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中药治疡液有杀菌抑菌、抗炎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结论:中药治疡液具有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作用,能够促进外伤性创面的愈合,同时也有杀菌抑菌、抗炎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中药治疡液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特别是对外伤性感染伤口创面有促进愈合作用,对局部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关键词:外伤性感染伤口;中药治疡液
        由于严重创伤所致的各种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等是骨外科的临床常见病、疑难病,其特点是创面感染、组织坏死、久治不愈,其特点是感染伤口创面经久不愈。无论是抗生素的应用还是局部换药,疗效均不理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为此,我们自2002年以来应用自拟的中药治疡液为外伤性创面的住院门诊病人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及进行实验室抑菌环检验和动物实验的研究,寻找治疗此病的有效方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
        1.1临床资料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住院及门诊的外伤性创面病例1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手部治疗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5岁,平均42.3岁。手部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最大者为67岁,平均40.8岁。小腿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岁,年龄最大者为67岁,最小者为8岁,平均年龄32.1岁;小腿对照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最大者为58岁,最小者为11岁,平均年龄34.5岁。病程15 d~1年。足背部治疗组3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6岁,平均46.1岁。两组在实验条件,性别构成比,年龄以及创面数量、大小、深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中药治疡液的组方与制备以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虎杖、银翘等组方,拟定为中药治疡液,由本院制剂科制备成中药外用治疡液,100 ml/瓶。
        1.2.2分组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创面使用呋喃西林30  ml湿敷,治疗组创面使用中药治疡液30 ml湿敷,以无菌纱布包扎好,换药1次/d,连续3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周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伤口创面大小测定,了解伤口收缩情况,记录两组伤口红、肿、分泌物及坏死组织情况。
        1.3评估标准采用伤口溃疡面大小测定的观察指标统计:测量伤口溃疡面(不包括溃疡浸润面积)最长直径(cm)和最短直径相除2,作为伤口溃疡面直径计算溃疡面积。分为小(伤口溃疡面积<1.5 cm2)、中(伤口溃疡面积1.5~4 cm2)、大(伤口溃疡面积>4 cm2)。
        1.4临床分型根据创面大小分为3型:Ⅰ型创面面积<1.5 cm2,Ⅱ型创面面积1.5~4 cm2,Ⅲ型创面面积>4 cm2。
        1.5疗效标准治愈是Ⅰ型患者用药1周内创面愈合,Ⅱ型患者用药2周内创面愈合,Ⅲ型患者用药3周内创面愈合;好转是凡Ⅰ型~Ⅱ型在规定治愈时间内创面未愈合,但溃疡面缩小50%以上,肉芽新鲜红活,无水肿,伤口无明显分泌物,Ⅲ型用药2周后创面缩小,肉芽鲜红活,无水肿,伤口少量分泌物,具备植皮条件;无效是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治愈、好转标准。
        1.6结果见表1。
        表1创面肉芽及分泌物情况观察(略)
        中药治疡液能消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对外伤性创面有促进愈合作用,对局部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2动物实验
        2.1实验室检验外伤性创面细菌分布情况,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主要,使用本院制剂室制备的中药治疡液由中山市卫生检验中心(获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全国家实验室认可)进行抑菌环实验,样品受理编号(05GD300001),结果表明中药治疡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2.2动物实验研究动物实验对象:由广东省医学验动物中心提供SD小鼠40只,体质量(2.8±0.28)kg,雌雄各半,有合格证号,实验期间饲以固体饲料,自由饮水。
        制备疮疡病理模型:取小鼠40只,人为制造感染伤口,创口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液0.2 ml。
        给药观察方案:将感染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对照组给予呋喃西林液30 ml湿敷,治疗组给予治疡液30 ml湿敷,以无菌纱布包扎好,换药1次/d,连续7 d,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5,7天分别取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结果显示中药治疡液有杀菌和抑菌、抗炎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3讨论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外伤性创面感染伤口证属祖国医学的“疮疡”范畴。由于手术损伤、跌扑损伤、沸水、寒冷等因素,作用于皮肉筋脉,局部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热胜肉腐,血肉腐败,酝酿液化而为脓。兼之伤口显露,易为毒邪外侵。中草药外治感染伤口[1],则是针对感染伤口发病机理,辅予清热解毒、通经活络、利水祛湿、生肌止血之药物。如用鲜辣蓼草捣烂外敷、地龙液搽抹,鲜芭蕉根捣烂外敷,中草药煎水外洗,中草药制膏散等外敷,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这些中草药都局限于某个人或医院的经验方,还未广泛推广使用。大量的文章都说明了开放损伤感染创面的治疗是骨外科的一大难题[2],西医西药的治疗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十分理想,而外用中药起到抗菌消炎,改善缺血缺氧,增强免疫功能,改善伤口营养的作用,有明显促进创面的愈合,成为中医骨外科的一大优势。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许多治疗外伤的中药外用方均以《证治准绳》四黄散(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滑石、五倍子)加减组方,这些药方都有清热解毒、祛湿收口的功效,都经大量临床效果所验证,但缺点在于用量无法统一,各家各说。故我们结合外用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将四黄散加减组方拟定为治疡液。药物有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虎杖、连翘等。方中加用了虎杖、连翘两药。虎杖功能祛风利湿,散瘀定痛。现代药理[3]认为其主要成分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连翘功效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现代药理认为其主要成分含有挥发成分如α蒎烯、β蒎烯等,非挥发成分如连翘酚、连翘苷,对多种细菌、真菌有抑制作用。加用以上两药加强了原四黄的消热解毒作用,使祛风利湿消肿作用更强,对炎症早期渗出水肿起明显抑制作用。
        由于外伤性创面(尤其是血运障碍所致的创面)的主要原因为血流灌注不足、营养不良及组织缺氧所致的氧自由基不能及时清除,从而毒害组织细胞,使皮肤难以修复[4]。现代药理学证明,外用中药具有促进创面愈合、营养创面、免疫调节、促进血液循环、杀菌抑菌和促进局部组织再生作用。近十年来,通过对外用中药煨脓长肉机制的研究,表明外用中药能够增加创面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之间和体液之间的相互调节,增加创面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组织的修复能力,从而加速创面愈合[5]。
        在临床上观察到愈合缓慢的感染创面往往有创面肉芽组织暗红、水肿,周围肌肤甲错或创面周围红肿,而应用中药治疡液后肉芽组织新鲜、红润、渗液明显减少,可见本方具有扩张外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代谢,延长细胞寿命,并能使久坏之肌细胞恢复活力,且有抑菌和消退水肿的作用。通过抑菌环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治疡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而我们临床观察的病例治疗结果也显示该药液具有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作用,能够促进小腿外伤性创面的愈合,同时也有明显的杀菌抑菌、抗炎的作用。本方正是中医传统“祛腐生肌,偎脓长肉”理论与现代医学溃疡创面愈合理论相结合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魏海林,张华.感染伤口外治近况[J].中医外治杂志,1999,8(3):3535.
        [2]郑雪平.中药促进创口愈合的研究近况[J].中医外治杂志,2000,9(3):88.
        [3]杨运东,冯秋珍.外用中药促进开放性骨折感染创面愈合的现代药理作用[J].中医正骨,2000,12(2):5555.
        [4]柳玉萍,田健,董晓晕,等.自制创必治软膏治疗皮肤慢性溃疡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2,42(1):4849.
        [5]李秀兰,韩慧,师宜健,等.创面愈合中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动态研究[J].中国骨伤,1994,7(2):57.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附属医院,广东 中山5284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