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医专业妇科教学体会
作者:孟辉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医妇科学;,,教学
       关键词:中医妇科学;  教学
       中医妇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方面必须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既不能纸上谈兵,空讲理论;也不应单纯地介绍经验,而忽略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那么,如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中医妇科的基本知识呢?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这一直是笔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现将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充分熟悉教材,精心编排课程
       目前中医专业本科妇科学课程设置一般为72学时。从最近的计划教材看,其内容较前几版更为丰富,这就使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在教学中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一矛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首先应充分熟悉教材,其次,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精心设置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医妇科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重点介绍基础理论,包括女性解剖、生理、病理特点及女性特有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概要;第二部分为各论,分类介绍妇科疾病,是教材的重点;第三部分为附篇,简要介绍现代妇产科学的基本知识,妇科常用检查方法及基本操作知识。在课堂讲授时可将这三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突出重点,系统讲解。总论部分讲授的重点放在生殖系统解剖及女性的生理特点上,并结合附篇中西医妇科学中女性骨盆、内外生殖脏器的解剖内容,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掌握女性内外生殖脏器的解剖知识,为下一步学习临床疾病打下基础。中医妇科学中经、孕、产、乳等生理则可与西医相对应的内容安排到一起,对照互参。四诊辨证要点与西医妇科学的盆腔检查和妇科常用的特殊检查内容安排在一起,以增强诊断内容的客观性,利于全面收集病情资料,在宏观辨病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微观辨证。各论部分的讲授,重点突出各类妇科疾病中常见多发病及疑难病的概念、诊断及辨证论治,如月经病中以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经断前后诸证为重点。其余月经病则通过总结该病的一般特点让学生了解,如月经病发特点是伴随月经周期而发,病名多以主要症状命名,辨证上应结合月经期、量、色、质的改变及全身证候等等,既总结、归纳了各类妇科疾病的一般规律,又重点介绍了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对附篇中的内容,主要从临床实用性出发,以形象化教学为主,如图片、投影、影片等,同时辅以实践教学。如此有机的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规定课时内,系统地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
         2  突出学科特点,注意辨证分析
       为了避免中医临床各科在内容上的某些重复性、雷同化,在讲课中注意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尤为重要。女性在解剖上有子宫、胞脉、胞络、子门、产道等特有的器官和组织;在生理上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的生理特点;在病理方面则多由于肾肝脾功能失常、血气失调导致冲任督带的损伤而发生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妇科特有的病种。因此,在诊断、治疗方面与其他科疾病自有不同。讲课时,教师必须围绕着这些妇科特点进行阐述、引申、说明,使学生能抓住关键以提高学习效率。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辨证的“证”,即“证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揭示了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和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也可以说它是指导临床用药的核心。因此,在临床治病的过程中辨证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如带下病虽定义为带下量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但在辨证分型上又有虚实之分,虚证包括肾虚型、脾虚型,其主要辨证要点是带下量多、色白,质地清稀,无异常气味等,治疗宜健脾温肾,除湿止带;而实证有湿热下注和湿毒蕴结型,辨证要点为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臭气,或如泡沫状,或色白如豆渣等,治疗则宜清热除湿解毒为主,同时可内治与外治并用。
       3  结合西医理论,加强辨病教学
       为使学生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和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在妇科教学中,我们把涉及到中西医相关联的内容、相对应的病症进行了对比讲授,以引导学生注意吸收中西两者之长,病症结合、辨析互参,从而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思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目的。例如,在讲授中医对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内容时,增加了西医有关方面的内容,以相互补充,有利于中西对照互参;在讲妇科诊断概要的同时,介绍了西医常用的妇科检查方法和手段,把女性某些局部或深部的色泽、形态以及一些微观的变化与中医的望、闻、问、切诊内容相结合,这些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结合有利于全面收集病况,进行深层次的微观辨证,提高正确诊断率,避免仅凭外部观察和病人与医生主观感觉所致的误诊、漏诊现象;对于有些本质上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教材则作为单个内容编写的“证”如妊娠病中的“胎漏”“胎动不安”“坠胎”“小产”“滑胎”和“子烦”“子肿”“子晕”“子痫”等“证”,在讲课时,除了注意内容上前后照应,融汇贯通外,还结合西医妇产科相关的“病”即“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进行介绍,这样病症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疾病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从而提高和深化辨病辨证能力,掌握多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比较复杂疑难的疾病,如“不孕症”“闭经”“崩漏”等病症,还采取了中西医结合讲座形式,让学生了解医学科研的新成果、新动态,扩宽视野,增长知识,开拓思路。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中医治疗各种妇科疾病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也吸取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知识以及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检测手段,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这不仅能够丰富和深化中医辨证施治,更能够发挥中医特色,使中医理论逐步走向现代化,也为学生以后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所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