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芍甘汤物质基础及镇痛有效部位研究进展
作者:顾英, 冯怡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芍甘汤;,,物质基础;,,镇痛;,,有效部位
       摘要:从物质基础出发,对其组合效应、量比关系、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与应用、含药血清及镇痛有效部位几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该方物质基础的研究为研制目标更加特异、疗效更佳、副作用更少的新型药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芍甘汤;  物质基础;  镇痛;  有效部位
       芍药甘草汤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为误汗亡阳,阳复后的脚挛急证而设。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发挥,临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可用于治疗胃脘痛、腓肠肌痉挛、腰腿痛、足跟痛、急性乳腺炎、小儿腹痛、痛经、妊娠腹痛、不孕症、呃逆、咳喘、痤疮、面肌痉挛、帕金森氏病等[1],特别在治疗痛证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本方具有缓急止痛作用,是治虚证疼痛的主方,广泛用于消化、运动、神经系统及骨伤科、肿瘤科以疼痛或抽搐挛急为特征的病症[2]。随着现代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改进,该方的物质基础特别是镇痛有效部位逐渐明了。现将该药对的物质基础及镇痛有效部位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芍甘汤的化学成分
       芍甘汤的主要化学成分有:①黄酮类:新西兰牡荆苷,甘草黄酮,异甘草黄酮醇,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乙,甘草利酮,芒柄花苷,甘草西定,甘草醇,异甘草醇,格里西轮,甘草黄酮A,芒柄花素等;②苷类:甘草皂苷A3,B2,C2,D3,F3,G2,H2,J2和K2;芍药苷,芍药花苷,芍药内 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③生物碱类:5,6,7,8四氢2,4二甲基喹啉,5,6,7,8四氢4二甲基喹啉等;④多糖类:甘草多糖等;⑤其他:甘草次酸,苯甲酸,牡丹酚,芍药吉酮,β谷甾醇,没食子鞣质,苯甲酸鞣质,丁子香宁,没食子酰苯甲酸鞣质等[3]。
         2  芍甘汤的组合效应与量比关系
       临床应用中,芍药与甘草的剂量及比例很多,《伤寒论》中芍药、甘草(炙)各四两,比例1∶1,换算为现在的计量为55.1 g[4]。《医门八法》中治疗胃气痛的“白芍甘草汤”,其中白芍一两醋炒,甘草三钱,换算为现在的剂量白芍为37 g,甘草为11 g[5]。而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中,特别在加味药中,出现了多种比例和剂量。以白芍60 g,炙甘草15 g加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以芍药15~30 g,甘草6~9 g加味治疗胃痛、腹痛、胁痛、胸痛[7];以酒白芍50 ~100 g,甘草10 ~15 g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8];芍药甘草汤加味,芍药、甘草等量,按1 g/kg体重用药治疗婴儿肠绞痛[9]。药理研究中,徐晓娟等[10,11]研究用不同配伍比例的芍甘汤对痛经大鼠β-内啡呔及子宫组织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发现芍甘汤三种配伍比例(1∶1;2∶1;3∶1)均能明显抑制催产素诱发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升高大鼠血浆β-内啡呔的含量;子宫组织内皮素含量降低而一氧化氮含量有所升高,且以3∶1比例组镇痛更明显,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覃俊佳等[12]在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研究中表明芍药与甘草剂量之配比以2∶1为最佳,1∶1和3∶1都没有明显镇痛作用;芍甘汤镇痛剂量为30~60 g/(kg・d),小于20 g/kg・d时,基本无效。芍甘汤中芍药是君药,甘草是臣药,生甘草则是佐制药;单味生甘草与炙甘草都无明显镇痛作用,生甘草与芍药配伍会使白芍的镇痛作用消失。王静蓉等[13]在研究体外芍药甘草配伍化学变化的时候发现,芍药甘草为1∶1时芍药苷含量下降,为2∶1与3∶1时芍药苷含量基本无变化,暗示了芍药与甘草为2∶1以上时从量上已不影响该药对的作用。
         3  芍甘汤体外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与应用
       芍甘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有:刘陶世等[14]研究甘芍注射液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对甘草、白芍组分进行色谱鉴别,采用HPLC测定甘草酸铵和芍药苷的含量,结果:甘草酸铵和芍药甙分别在0.808 ~4.040 μg和0.428 ~1.712 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分别为98.8%和99.08%。RSD分别为1.30%和1.47%。用于控制甘芍注射液的质量。杨秋虹等[15]用RPHPLC法对经D101前处理的芍甘颗粒中的芍药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4%,RSD为1.0%,该法干扰小,重现性好。郑春英等[16]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芍甘颗粒剂中甘草次酸的含量,平均回收率为96.14%,RSD为0.144%。用RPHPLC法测定芍甘颗粒中的芍药苷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6.47%,RSD为0.64%[17]。王静蓉[13]对白芍药与甘草配伍水煎液进行了TLC分析,检查了芍药苷、甘草酸、甘草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进一步用HPLC方法测定了不同比例白芍与生甘草、炙甘草配伍后水煎液中芍药苷、甘草酸的含量。结果发现:与单味白芍水煎液相比,白芍与甘草以3∶1,2∶l比例配伍,芍药苷含量基本未变化,比例为l∶l时,芍药苷含量略有下降。甘草与芍药配伍后,甘草酸含量较单味甘草水煎液略低。HPLC检测发现配伍组水煎液沉淀中仅含微量芍药苷,基本不含甘草酸。
         4  芍甘汤体内化学研究
       项洪等[18]比较研究大鼠灌胃复方芍药甘草汤和单味甘草汤后甘草酸、甘草次酸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HPLC测定血浆中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含量,结果大鼠灌胃复方芍药甘草汤组较灌胃单味甘草汤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显著增高,表明芍药甘草汤配伍具有协同作用。寺泽捷年[19]用酶标免疫法测定甘草次酸的浓度,发现甘草伍用芍药较单用甘草体内血清浓度明显升高;对桂枝汤等及各类方动物血中甘草酸浓度的测定表明,甘草酸由芍药决定,配伍芍药可使甘草酸含量迅速上升并很快下降。
         5  芍甘汤镇痛有效部位的研究
       高木敬次郎等[20]用压尾法、醋酸扭体法证明芍药苷对小鼠有镇痛作用,甘草的甲醇提取物FM100(含甘草甜素较少的甲醇浸膏精制成分,主成分为甘草酸及多种甘草黄酮,日本已上市,商品名为Aspalon)亦有镇痛作用,芍药苷和FM100并用有协同作用。木村正康[21]用芍药、甘草的提取物芍药苷和甘草皂苷研究本方对骨路肌的作用。结果表明:以单味作用不明显浓度的芍药苷和甘草皂苷,按4∶1的克分子浓度之比配伍后,对神经肌肉接合部位呈阻断作用。提示本方对骨胳肌的松弛作用较单味药强。柴田承二等[22]发现甘草中的异甘草苷元isoliquiritigenin)对动物离体肠管蠕动有抑制作用,并能解除乙酰胆碱、氯化钡和组织胺所致的肠痉挛,该品1.3×104与罂粟碱2.5×105浓度解痉镇痛作用相同;甘草苷元(liquiritigenin)也有解痉镇痛作用,但效果只有异甘草苷元的50%;Masayasu k等[23]发现芍药苷与甘草甜素伍用比例为1∶2时,对神经肌肉起到阻止作用,大于1∶1或2∶1时作用弱。
         6  结语
       芍甘汤作为缓急止痛的代表方,不仅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化学成分、组合效应与量比关系、含药血清、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与应用等多方面的物质基础研究广泛而深入,且基本明确了镇痛的有效部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可以研制目标更加特异、治疗效果更佳、副作用更少的新型药物。
         参考文献:
       [1]  吴林鹏.芍药甘草汤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概况[J].天津中医,1996,13(3):46.
       [2]  王均宁,刘更生.芍药甘草汤及其制剂止痛作用的药理与临床研究[J].中草药,1999,21(9):483.
       [3]  季宇彬.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0.
       [4]  白  刚,肖洪彬.中药方剂研究与应用大全,第1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95.
       [5]  清・刘鸿恩.医门八法,第1版[M].郑州: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164.
       [6]  陈拥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56.
       [7]  荆玉玲,邱兆利.芍药甘草汤治疗痛证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1):50.
       [8]  张正社.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病45例[J].湖南中医药学报,2000,6(7):28.
       [9]  罗世惠,周登科.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婴儿肠绞痛6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2,11(4):309.
       [10]  徐晓娟,金沈锐.芍甘汤不同配伍比例对痛经大鼠β内啡呔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6):40.
       [11]  徐晓娟,金沈锐.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对痛经大鼠子宫组织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4,11(11):973.
       [12]  谭佳俊,方  红,周  芳.芍药甘草汤及其组成的镇痛泻下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3):32.
       [13]  王静蓉,马琮瑜,严永清,等.芍药甘草配伍化学变化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2):102.
       [14]  刘陶世,黄耀洲.甘芍注射液的质量标准研究[J].中成药,2000,22(3):196.
       [15]  杨秋虹,杨  岗,蔡越秀.RPHPLC测定芍甘颗粒中的芍药苷的含量[J].中成药,2002,24(1):27.
       [16]  郑春英,孙晓杰.薄层扫描法测定芍甘颗粒剂中甘草次酸的含量[J].黑龙江中医药,2001,2:62.
       [17]  郑春英,李文兰,曹秀明.高效液相测定芍甘颗粒中的芍药苷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9):657.
       [18]  项  洪,程  刚.芍药甘草汤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9):615.
       [19]  寺泽捷年.汉方中多种药用植物共用的意义.国外医学[J].中医中药分册,1988,10(3):59.
       [20]  高木敬次郎,原田正敏.芍药的药理学研究,第1报[J].药学杂志,1969,89(7):879.
       [21]  木村正康.芍甘伍用的作用[J].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3,(6):21.
       [22]  柴田承二,原田正敏.汉药成分的研究[J].药学杂志,1965,80(5):620.
       [23]  Masayasuk,et al.Blocking Effects of Blended paeoniflorin or Its Related Compounds with Glycyrrhizin on Neuromuscular Junctionns in Frog and Mouse[J].Japan J Pharmacol,1984,36:275.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432;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