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凉山彝族医药的调查报告
作者:刘圆, 阿子阿越, 刘超, 彭镰心, 尚远宏, 孟庆艳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四川凉山;,,彝族医药;,,开发;,,思考
       摘要:通过历史和现代文献的查阅、深入彝族居地走访和调查,对彝族医药史、彝药材、与其他民族的医药交流情况、病因的认识、诊病方法、临床研究、实验室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她的宝贵医药却至今仍默默无闻地沉睡着,针对此现状提出了开发四川凉山彝药的思考:在开发这些彝药资源的同时,应加大野生资源的保护和扩大家种的力度;从植物到化学单体的思路,基本失去了传统医学理论,因此应更加强调对药物有效部位的研究;剂型的改进是彝族方药现代化最明显和最直接的标志,最基础的是胶囊粉剂,而最先进的制剂就是针剂,这不但要求制备工艺先进,而且要求具备坚实药理学基础,所以剂型的改进能使彝方药实现现代化和形成产业化;应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建立药材种植、新药开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品营销为一体的体系;凉山药用资源丰富,但科技落后,若要开发利用好凉山彝医药,四川省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凉山彝医药研究和开发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引进外来资金;呼吁社会有识之士来开发凉山彝医药,并按国际标准和要求研制一些特效药投放市场造福人类,让有着深厚底蕴的四川凉山彝医药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四川凉山;  彝族医药;  开发;  思考
       The Reports of Yi Nationality Medicine of Liang Shan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Yuan, AZI Ayue, LIU Chao,PENG Lianxin,SHANG Yuanhong,MENG Qingyan
       (Ethnic Pharmaceutical Institut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Chengdu, Sichuan,610041,China; Xichang Institute of Yi Nationality Medicine , Xichang, Sichuan, 6102386;China)
       Abstract: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records were looked up, and residential area of Yi Nationality was visited and investigated. The history,herbs,interchange with other nationalities,causes of disease, methods of diagnosis,clinical research ,scientific experimentation were summarized .Because Yi Nationality Medicine of Liang Shan isn"t exlioitaged now,proposals are putted forward .The fist,the herb resouses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cultivated. The second, it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whole effective composition , not the pure substance;and should preparation form be improved. The third,the government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take part in developing Yi Nationality Medicine of Liang Shan.
       Key words: Liang Shan of Sichuan Province ;  Yi Nationality Medicine;  Developing;  Proposals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面积6.01平方公里,总人口410万,其中彝族1 788 130人,约占全州人口的43.57%[1],遍布凉山州17个县市[2],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许多生物种群在凉山寻得避难之所躲过第四纪冰川的劫难。有药用植物2 448种,药用动物91种。彝族人民利用这些资源形成了彝医药及许多的单方和验方,医治跌打损伤、虫叮蛇咬、咽喉炎、痛风、风湿关节炎和生发之类疾患,往往有现代医学不及之功。
         1  凉山地区彝族医药史
       彝族社会的发展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一种不平衡的状况。医学也如此,除与外界少有交往外,彝族内部又家支林立,各搞一套,无规律可循,发展极不平衡;彝医药一般均在家族内部有选择性地进行口授,世代相传。因此,彝医药的兴衰与其家族的兴衰紧密相关。由于彝族的居住环境差,容易产生疾病,所以彝族有占卜和作帛的巫术希望消除疾病,实际上已有用艾蒿水驱疾的方法,只是当时重巫术而忽略了医药的意义;尽管鬼巫信念根深蒂固,但在疾痛挣扎中,对巫术产生了怀疑,这时才促使广大彝族人民从大自然的动、植物中去寻找治疗疾病的药物和方法,从而创造了具有丰富经验和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彝医药大都限于本家族中运用,很少对外。因为彝医替人看病一般不收费用和礼物,除到处奔波、寻找药物为病人治病外,还得担负病人及其家属的食宿,这样求医者越多则医家越穷,所以医家不轻易为外来者看病,也不宣扬。因此,彝医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和影响,加上历史、环境条件、文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凉山彝医药始终处于自生自灭、发展缓慢的状况。已有不多的医药知识七零八落地流散民间,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情形。家支林立、互相封锁的传统习俗,又使许多宝贵的经验濒于失传[3]。到解放前夕,彝族传统的医药知识已所剩无几[4]。现仅有残缺不全的《此母都齐》(《造药治病书》)《斯色毕特依》(《风湿病书》)《倮底特依》(《麻风病书》)《比果特依》(《取件经》)保留了下来。198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首次著成《彝族医药史》、《彝医动物药》[5]《彝医植物药》[6]《彝族医经》原名《凉山彝医》《彝汉针灸》[3];并参加编写了《中国民族民间秘方大全》《中国民族药食大全》《中国医学通史》等多部著作与多篇学术论文,彻底否定了“彝族无医药”的观点。
         2  丰富的彝药材 
       历代封建反动统治者极力诬蔑彝族无医药,但彝族地区丰富的药材却又是他们掠取的对象。远在宋代即有史记载名贵的犀角、麝香之贡。彝区各地方志中关于当地药材的记载更是连篇累牍。药材是医药的基础,这些彝区药材的记录是对“彝族无医药”论的有力否定。凉山的名贵药材尤其引人注目。雷波的黄连、附子、贝母号称三宝。境内之山因盛产这三种药材而号称“三宝山”。有天麻、厚朴、茯苓、党参、黄芩、玄参、苡仁、大黄、虫草、独活、当归、黄檗皮、牛膝、吴萸、柴胡、玉竹、秦艽、猪苓、沙参、余甘子、火棘(救兵粮)等植物药;有狗熊、马熊、猪熊、麝、牛黄、松鼠、鹿茸、穿山甲等动物药。正是这些丰富的凉山药材,奠立了彝族医药的基石。彝族的传统医药知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对动植物的采集上,分不同的采收期、不同的药用部位入药;组方上也有其原则,除分清药物间的相合、相排、相克关系外,还要根据病种来确定所组处方中药物味数与单双数,据说,这些规矩是很古老的传统习俗延续至今的。
         3  彝族医药与其他民族的医药交流
       凉山彝族历史上除和汉族杂居外,还与藏、苗、傈僳、纳西、蒙、回等民族杂居。因此彝族的医药,也吸收了这些民族的知识。有“雪猪”“藏合合”“刀口药”“雄黄”“摆夷苦菜”等彝族药是从西藏、汉族、傣族传来;有从四川成都来的汉族中医之后代成为彝族当地名医,也有本土人与汉族友好相处中学得了一定的医药知识,成为名医[4]。清末,在凉山地区产生了兽医药学,包括牛、马、羊的诊疗,采用彝药研末调服、彝药外敷、针刺腧穴、腧穴放血等治疗手段;“凉山州目前乃彝族大州,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彝族文字文化特点,古代肯定有绚丽多姿的用药特色,区域性彝药的应用与云南楚雄、玉溪地区有别,尚待进一步发掘整理。”《启谷暑》是彝族医学和中医学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古籍,它吸收了较多的中医单方、验方、成方及彝药方剂成书,摆脱了彝药原始、简单的配伍形式,将方剂的配伍提升至比较完善的阶段、多剂型用药、外治特色[7]。
         4  彝医对病因的认识
       据《勒俄特依》、《物始纪略》等彝族历史文献记载:有病邪、毒气都来自风,而且“病根变化快,一病变百病”;其中又分游风、火风、水风、岩风、冷风、雪风、神风、杂风、暴风等。邪气有血邪、崖邪、杂风邪、暴风邪、箭邪(水风箭、火风箭、岩风箭、游风箭、雪风箭、冷风箭、神风箭)、天邪、洞邪、杂邪、癞疮邪、鬼邪等。毒类有狗毒、兽毒、蛇毒、蛙毒、蜂毒、虫毒(毛毛虫、蜈蚣虫、蜘蛛)、饭毒、菜毒、草木毒、铁毒、石毒、岩毒、风毒、水毒、人毒、火毒(天火、明火、风火)等。
         5  独特的诊病方法
       望病人眼巩膜、血丝;查肺结核及肝病的深浅、病程;望病人舌根部血脉,以查病情、病程;望头发色泽及发根部有无水珠而定血枯程度及病程、病情;望耳朵血丝颜色及分叉情况,查儿科病情、病程及水肿程度;望病人十指尖放出的水质,诊断水肿病的预后;在病人背上喷酒或水,察看汗毛,确诊是否已中狂犬病毒;查看火罐取出的血,以辨狂犬病毒的深浅变化或中了什么箭邪;还有取象诊断、方位诊断等许多方法。治疗方法也很多。
         6  临床研究
       西昌彝医药研究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深入到凉山彝族聚居区及老彝医家,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收集彝族民间传统医药经验与常用动、植、矿物标本1 000多份,秘方1 000多个;并将这些收集到的秘方及动植矿物药反复进行科学分析、整理、药物制剂工艺改进、动物实验、临床验证,从而探索与积累了一些对痛风、风湿、类风湿、面瘫、脱发、乳腺小叶增生、急慢性咽喉炎、淋病、皮肤病、骨病等各种疑难病症的治疗经验与特效处方。西昌彝医药研究所门诊部,治愈了个别权威医院未治好的某些疾病,如不孕不育症、生殖器疾病、性病、骨伤、痛风、风湿、类风湿、乳房包块、急慢性咽喉炎等,其中最多的是痛风、风湿、类风湿病患者最多。
         7  实验研究
       近年来,凉山彝药的研究一方面在发掘整理方面向广度发展,同时也在实验和临床应用方面向深度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一些效果独特的植物药物经过深入的实验室工作,已研制成新药投入生产,并在临床获得满意疗效。如四川凉山发掘的彝药“木谷补底”,经原植物研究,确认为虫草属一新种凉山虫草,具有产地海拔低(1 500 m)、虫体大(子座高20~30 cm,径1.5~2.3 mm,是冬虫夏草的3倍)、资源丰富三大优点,实验室研究证明其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均与冬虫夏草一致,为我国珍贵药材虫草开辟了一条新药源。凉山彝药“瓦布友”(紫薇科植物两头毛),治疗肝部疾患和痢疾有良效,其制剂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菌痢和病毒性肝炎,治愈率高于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从中分离出的乙素(熊果酸)和丁素(烯醇化物B一双铜化合物)分别是具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降温、抗菌、镇静等作用的有效成分。
       8  开发凉山彝药的思考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她的宝贵医药却至今仍默默无闻地沉睡着,这不得不使人深思惋惜与痛心!特别是同属彝族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得力于云南省把“民族医药”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医药业在近十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成功开发了许多新药投入生产,并于2004年底出版了《中国彝药学》。从这点上看,让我们不能不思索:四川凉山的彝医药怎么了?
       8.1  坚持可持续性的彝药利用和研究工作在开发这些彝药资源的同时,应加大野生资源的保护和扩大家种的力度。
       8.2  彝族方药现代化的思考  从植物到化学单体的思路,基本失去了传统医学理论,因此应更加强调对药物有效部位的研究;剂型的改进是彝族方药现代化最明显和最直接的标志,最基础的是胶囊粉剂,而最先进的制剂就是针剂,这不但要求制备工艺先进,而且要求具备坚实药理学基础,所以剂型的改进能使彝方药实现现代化和形成产业化。
       8.3  加强联合是彝药新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举措应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建立药材种植、新药开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品营销为一体的体系;凉山药用资源丰富,但科技落后,若要开发利用好凉山彝医药,四川省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凉山彝医药研究和开发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引进外来资金,呼吁社会有识之士来开发凉山彝医药,并按国际标准和要求研制一些特效药投放市场造福人类,让有着深厚底蕴的凉山彝医药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  陆文熙,王安瑞.凉山民族文化与旅游[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2]  马德清,杨阿洛.彝族饮食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3.
       [3]  王  敏.彝族医药古文献综述[A].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83,88.
       [4]  李耕冬,贺廷超.彝族医药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72.
       [5]  贺廷超,李耕冬.彝族动物药[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1.
       [6]  李耕冬,贺廷超. 彝族植物药[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229.
       [8]  饶文举.彝医的临床用药及治疗特点[A].李联会,黄建明.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201.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资助项目(No.2004)
        
       西南民族大学教学改革资助项目(No.2005)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药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西昌彝族医药研究所,四川 西昌  6102386)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