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伤寒论》中的液体疗法
作者:王世勋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伤寒论》;,,液体疗法
       摘要:“液体疗法”是现代医学临床常用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在《伤寒论》中虽没有“液体疗法”之概念,但其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液体疗法”之思想。文章全面系统地探讨和总结了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液体疗法思想,证明其救治津液十三法即中医学的液体疗法,其理、法、方、药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为后人研究中医学的液体疗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伤寒论》;  液体疗法
       “液体疗法”是通过补充液体来纠正人体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方法。《伤寒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液体疗法”之概念,但其注重保护人体津液,对其津液不足、津液受损的阐述和救治的方法,包含着丰富的“液体疗法”的思想。现就《伤寒论》一书中的“液体疗法”之思想作一探讨。
         1  饮水充津法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津液不足以润胃,必燥而躁烦,甚则不得眠。又胃为中土,负溉四旁之职,胃中津液不足,则它脏亦燥而病也。若汗、热伤津,胃中津液不足欲饮水者,可与饮水充津自救,令胃气和。第71 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其指出了饮水救津的两条原则,第一是其人欲饮水,第二是少少与饮之。不可令人强饮和恣饮。饮水在于润燥和胃气,应频而少,如恣饮强饮,必会阻遏阳气而败胃。说明饮水救津法适用于热邪已清或余热已衰之津乏胃燥之轻证。
         2  升阳布津法
       津液不足也可由阳气不振、气不化津所致。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第31 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其项背强几几,是由于津液不能上达,太阳经脉失于濡养而成,葛根虽为解肌药,但功专升阳布津,能鼓舞胃津上达以濡养经脉。后人宗仲景之说,常把葛根用于消渴证,即取其升阳布津之功也。
        3  健脾输津法
       脾主运化,为胃输其津液者也。若脾气不运,失其输布之功,亦可见津燥之候,治须健脾以复其输津之职。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此证由湿邪伤脾,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肠燥津乏,大便则硬。用白术健脾行湿以输津。
        4  清热保津法
       热为阳邪,其性开泄,最易伤津。《伤寒论》中的阳明经证,具有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四大证,津伤之变随时可见。热邪不去,既大剂生津,亦犹如杯水车薪,唯清热为主,方为保津之上策。仲景以白虎汤为其代表方。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第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 语,遗尿。发汗则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若要兼顾补气,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68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69 条:“伤寒无大热,口烦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70 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  急下护津法
       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俱全,有形之实热内结,自利清水色纯青,小便数,蒸蒸发热,或日哺潮热,手足然汗出,腹痛,烦躁,脉沉实等,其邪热较之阳明经证尤甚。热邪内结成实,耗津伤液极速,常可在顷刻之间生变。治疗清之不可去,必下之方能克。仲景创有阳明急下之和少阴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急下之有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第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急下之有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急下之以存阳明胃中之津液;少阴急下之以救少阴肾水。均属“釜底抽薪”之法。
         6  润下补津法
       胃热偏盛,消灼津液,又能影响脾胃的敷布作用。第247条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以小承气汤泻胃中实热,麻仁、蜂蜜直接增液润肠,杏仁润肺降气,芍药滋阴养血,共奏润下养阴之功。
         7  固表摄津法
       汗为阴液 ,汗出过多,淋漓不止,津液外泄,必致津伤亏乏,阳随汗耗而散 ,表阳衰微,失其固表之权,由是汗出不止而津液更伤,表阳愈衰,成阴阳二虚征象,治疗须回阳以固表,方能止汗复其津。重在于回阳固表,并非通常固涩所能奏效。第20条:“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恶风,汗漏不止 ,表阳衰微之象;小便难,四肢微急,难屈伸,津液内伤之候。治用桂枝加附子汤者,桂枝汤以和营卫,附子温经回阳。按此证,桂枝汤难负重任,主要在于附子一味。附子为温经回阳之主药。
         8   和解通津法
       小柴胡汤有通调三焦气化、调节升降机能而间接达到保护津液的作用。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9  益气生津法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此证由于过汗损伤阴液,筋脉失于濡养,故见脉沉迟,身疼痛,方用人参益气养阴生津。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70 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 ,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用白虎汤清热,用人参益气生津。
         10  通阳助津法
       水气内停,蓄于下焦,阻遏阳气,膀胱气化不利,水津不能输布于上而口渴,水气不能通利于下而小便不利,形成水停于下,津乏于上的征象。《伤寒论》称为太阳蓄水证。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中桂枝通阳化气 ,二苓、泽泻淡渗利水,导湿下行,白术健脾利水。津乏由于水气内停者,不惟不忌辛温、淡渗之剂,且非此而津不能生。
         11  利水顾津法
       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两证虽异而病因相同,均可用猪苓汤。方中二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除热,阿胶滋阴润燥,共奏利水除热滋阴生津之功。
         12  养阴生津法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起脚即伸。”此以酸甘化阴治疗夺汗伤津,筋脉失养之脚挛急。第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此乃阴液下泄,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取猪肤汤甘寒平补之剂,猪肤甘寒养阴以除热生津。
        13  忌汗救津法
  
  第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第84 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第85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第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第87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以上诸证皆为气、血、津液不足,故治之均应忌汗以挽救津液。   
       (张仲景国医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