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药内服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2例
作者:黄月玲, 黄冬梅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内服灌肠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拟中药内服和中药灌肠方法,治疗62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2例为观察组,28例应用氟哌酸口服,西药灌肠治疗为对照组,4周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7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中药内服及灌肠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中药内服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其他部位或全部结肠。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至今仍无特别有效药物治疗,因而对本病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本病属中医的“泄泻”“久痢”“肠癖”范畴,中医对其病因、病机治疗有着独特理论,本文自拟中药内服,西药内服,灌肠对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并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UC病例中均来自我院1999~2004年门诊及住院病人,全部UC均符合1993年在太原召开的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最新诊断及疗效标准[1]按随机选择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临床表现一致,灌肠方法一致,观察组62例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4~65岁,平均年龄36.5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4.6年。对照组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0~64岁平均41.2岁;病程4个月~11年,平均4.5年。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自拟中药内服,药物组成:党参20 g,茯苓20 g,白术15 g,白芍15 g,当归6 g,淮山药30 g,陈皮6 g,甘草5 g,砂仁10 g。1剂/d,加水500 ml,煮沸30~40 min。二煎取汁300 ml,分3次饭前温服,30剂为1个疗程,小儿酌减半量,治疗期间宜进食易消化食物,忌厚味之品。
       1.2.2  辨证加减兼湿热者加黄柏、苦参各10~15 g,白头翁30 g;兼血淤者加丹参,赤芍各15 g;兼肝郁加柴胡10 g,枳壳15 g;兼脾肾阳虚者加炮姜、补骨脂各15 g,肉桂3 g。
       1.2.3  观察组用中药灌肠。药物:槐花20 g,两面针30 g,银花30 g,黄柏15 g,防风15 g,枳实15 g,白及10 g,赤石脂10 g,没药15 g,五倍子15 g。上药浓煎至100 ml,凉至35℃左右备用,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取药液保留灌肠,1次/d,4周为1个疗程。
       1.2.4  对照组服用氟哌酸胶囊,每次0.2,3次/d,4周为1个疗程,另用地塞米松针10 ng,庆大霉素针8万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于每晚保留灌肠,1次/d,4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按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学术会议制定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标准[1]: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为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为有效;临床症状纤维结肠镜检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2  结果
       观察组62例中,治愈26例,有效3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3%;对照组28例中,治愈10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中药疗效明显优于西药。
         3  结论
       现代医学多认为本病与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过敏、溶酶菌分泌过多、肠道防御机能障碍有关[2]。随着免疫学和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对本病病因探索有了较大的进展。目前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本病的发病中,既有免疫因素,又有遗传因素,而其他各种因素多是诱发因素[3]。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泄泻”“肠癖”“久痢”之范畴,在《内经》中谓之“肠癖辟”。《难经》谓之“大癖泄”,《伤寒论》谓之“下痢脓血”。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感邪毒、劳倦过度。损伤血络,而且脓血便而形成肠癖,究其病因病机,脾肾虚,湿热蕴结,瘀血阻滞于大肠,本病为我国医学疑、难、杂症之一,所以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及保留灌肠两者并用,取得满意效果。方中党参、白术、茯苓、淮山、甘草、薏仁健脾益气升阳;砂仁、陈皮、扁豆和胃渗湿理气止痛;白芍、当归、行气和营以治脓血。诸药配伍有健脾益气,清热燥湿抑肝,行气导滞之功效 。灌肠方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生肌收敛为治则。方中两面针、银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白及、没药、五倍子、赤石脂活血化淤,生肌收敛;黄柏、苦参、槐花、清利下焦湿热,凉血上血;防风、枳实疏导气机,调理血中之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除。刘河间在《河间六书滞下》中指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此方合用保留灌肠,能避免口服寒凉太过伤脾胃,且能使药物直达病所,有研究已证实50%~70%的药物可以从直肠中静脉绕过肝脏而进入大循环,避免消化液中酸碱和酶的影响与破坏作用,同时,局部黏膜吸收血药浓度远高于口服吸收浓度,可达到静脉注射速度,而且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吸收有规律[4]。故疗效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两面针有镇痛、镇静、解痉作用,其提取物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使得肠道平滑肌解痉而止痛[4]金银花含有皂素、鞣酸等,体外实验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痢疾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五倍子收敛生肌,它的鞣酸尚能使皮肤黏膜溃疡组织蛋白凝固收敛,使血液凝固起止血作用,没药含有没药酸、甲酸、乙酸及氧化酶等,有清毒、收敛、防腐、止血作用。黄柏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苦参含有多种生物碱,对急性菌痢,慢性阿米巴痢疾有很好疗效,防风能解除血管痉挛疼痛,对多种痢疾杆菌有较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会研讨会.溃疡结肠炎的诊断和疗效标准[S].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2]  陈治水,李乃民,聂志伟,等.结肠炎与大肠癌[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1:48.
       [3]  刘茂才.现代疑难病中医治疗精粹[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88.
       [4]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48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