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药综合治疗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状态的影响
作者:梁雪芳, 冉青珍, 李燕钰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药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综合治疗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手术病历按术前用药与否进行分组,包括莪棱系列治疗组、中成药组、西药组、空白组,将手术病历手术所见的记录按AFSr评分法进行评分,SPSS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莪棱系列治疗组临床评分最低,与术前未使用药物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中成药组、西药组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莪棱系列药物术前应用可使盆腔粘连与腹膜异位病灶减少,从而使手术难度与手术风险降低。
       关键词: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药综合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的疾病,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盆腔疼痛、不孕及盆腔内结节与包块。中医认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异位的内膜有周期性的出血,蓄积于局部,并引起其周围组织纤维化,此为“离经之血”,故血淤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实质,治疗多针对血瘀进行治疗,临床多报道中药综合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帮助包块吸收及受孕。为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我们对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中药综合治疗对盆腔状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妇科2000~2005年因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33.7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8个月。
       1.1.1  纳入标准
       1.1.1.1  病历资料记录详细完善。
       1.1.1.2  病历资料中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符合石一复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诊断标准[1],并经过病理诊断证实。
       1.1.2  排除标准
       1.1.2.1  病历资料记录欠详细完善者。
       1.1.2.2  非甲级病历资料。
       1.1.2.3  入院诊断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但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未证实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历资料。
       1.1.2.4  单纯子宫腺肌症的病历资料。
       1.1.2.5  术后病理诊断合并恶性肿瘤的病历资料。
       1.1.2.6  术后证实合并盆腔感染的患者资料。纳入病历资料共236例,其中术前接受中药辨证治疗、院内制剂莪棱胶囊口服、莪棱灌肠液保留灌肠的中医药综合治疗的患者78例,术前曾于外院接受过桂枝茯苓胶囊、田七痛经胶囊、乌鸡白凤丸等其他中成药口服的患者32例。丹那唑、内美通、米非司酮等西药治疗的患者共38例,术前未接收任何药物治疗直接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8例。
       1.2  方法回顾性调查,对纳入研究的病历资料中手术所见的描述按照AFSr评分法进行评分。具体步骤如下:对患者入院手术前所接受的处理进行分类归纳,如是否接受中医药综合治疗、是否接受西药治疗等,然后按美国生育协会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AFSr)[2]对患者术中所见情况进行评分,分析术前中医药系统治疗对患者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的影响。
       1.2.1  由住院医师将手术医生常用记录术语全部登记,由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共同按AFSr评分法进行归纳分类,制定计分表格,如“直肠窝大量致密粘连”,应归入AFSr评分法中“直肠窝陷凹完全封闭”计40分。
       1.2.2  由住院医师按确定的计分表将所有的病历资料进行初步计分,再由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共同修改确认。将所有病历资料全部计分以备统计。
       1.2.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输入SPSS数据库以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均以(±s)表示,用SPSS 13.0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方法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tway ANOVA)。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莪棱系列治疗组评分最低,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术前应用莪棱系列药物可明显控制患者病程进展。而中成药组、西药组与空白组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
       表1  各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AFSr评分比较(略)
       与空白组相比,*P<0.05,其它各组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通过回顾性病历资料分析,我们发现经过莪棱系列治疗的患者,手术所见盆腔粘连状态无术前未用药物者那样广泛而复杂,另外,腹膜散在的异位病灶少且小,盆腔的解剖状态主要为局灶性的单侧或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而其他组的盆腔状态仍较为粘连。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机制是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其它部位,随着卵巢周期的变化,同样发生着与在位子宫内膜一样的周期性剥脱出血,从中医的角度讲属“离经之血”,即是“淤血”。因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本病机是血淤,针对这一根本病机,确定了“活血化淤”的基本治疗原则,以三棱、莪术、赤芍、郁金等药物组方莪棱胶囊与莪棱灌肠液,临床研究发现,莪棱胶囊可降低气滞血瘀型内异症患者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减少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改善微循环; 促使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促进子宫内膜异位产生的痛性结节与包块的软化吸收。促使EMAB抗体转阴[3],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莪棱胶囊可提高大鼠实验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6ketoPGF1a/TBX2比值,调整外周血IL2含量、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数及吞噬指数,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生长,导致异位内膜萎缩[4]。而莪棱灌肠液保留灌肠,使药液保留在直肠内,局部浓度高,吸收作用更完全,利用肠壁的渗透作用,使药物逐渐渗透到邻近子宫后壁及附件区域,使局部淤血较快吸收,改变盆腔血液浓、黏、凝、聚的状态。故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包括中药辨证治疗、莪棱系列药物应用(莪棱胶囊口服,莪棱灌肠液保留灌肠),能改善盆腔的粘连状态。本病历资料回顾分析发现,通过中医药的多途径综合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即使没有完全控制巧克力囊肿的增大或疼痛的发生,或没有达到助孕成功的目的,患者最终选择手术治疗时的盆腔状态显示,莪棱系列药物为首的中医药综合疗法仍然是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术前没有经过中医药系统疗法的组别患者相比,盆腔粘连与腹膜异位病灶的减少显然使手术更容易实施,手术难度与手术风险降低,手术时间缩短无疑使患者的手术创伤减小。中医药系统治疗后的盆腔状态趋向于局灶性的卵巢巧克力囊肿,而盆腔粘连和腹膜散在的异位病灶少,说明中医药疗法对微小的病灶有好的控制作用,而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理论是:术中未能发现或不能清除的微小病灶的侵袭和转移。既然如此,可以推测,术前术后连续使用中医药系统疗法将对术后复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盆腔粘连的减少将使受孕相对来讲不像重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那样困难。但由于该研究只是回顾性的分析,尚需进行进一步前瞻性的对照试验。
         参考文献:
       [1]  司徒仪,杨家林.妇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  石一复.子宫内膜异位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司徒仪,向东方,梁雪芳,等.莪棱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抗子宫内膜抗体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3):176.
       [4]  司徒仪.顺应月经周期变化的中药调治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发不孕症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3):169.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广东 广州  51012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