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郑钦安之辨证论治思想精要
作者:王志红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郑钦安;,,,辨证论治
       摘要:清末名医郑钦安,是近代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其辨证论治的特点是:辨证以阴阳为纲,论治善用《伤寒论》经方,对阳虚证的治疗、温热药的使用独具心得。
       关键词:郑钦安;   辨证论治
       清末医家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固驿镇(今成都市邛崃固驿镇)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享年87岁。是近代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郑氏师从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由于其“性敏而巧,学博而优”,尽得刘止唐先生之喜爱和真传,终成蜀地一代名医。其学术思想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论》心法,下阅历代医家著述而兼采其长,并能融会贯通于一体。郑氏穷二十馀年之精力,探索辨证论治之精髓。至晚年积数十载临床经验,撰成《医法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三书。郑氏以善用附子、干姜而著称。近人如上海名医祝味菊、华阳刘民叔、重庆补小南、云南吴佩衡等几位名医都有“附子”的外号,他们的学术都渊源于郑氏,其学术影响之大可见一斑,郑钦安实乃“火神派”的开山之祖。《医法圆通》《医理真传》两书中显示出郑钦安具有鲜明学术特点的辨证论治思想精髓。《医理真传》共有四卷,卷一为医理总论。卷二~卷四以问答形式论述阳虚证、阴虚证和一些杂病的证治。以“识阴阳”为中心,从阴阳化生来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指导立法用方;《医法圆通》四卷,为一部综合性医书。主要论述内科杂症、伤寒、时病及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病证的辨证论治。
        1  辨证以阴阳为纲
       郑氏认为“发病损伤,即有不同,总以阴阳两字为主。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之理也”。所以,临床无论辨病识证,解方论药,病证分类,都以阴阳为纲。在《医法圆通・自序》开篇即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开宗明义,突出阴阳辨证的地位和作用。阴阳辨证是全书探讨的主线。在《医法圆通・自序》通篇讨论阴阳,认为:“万病总在阴阳之中”。他将疾病只分为阳虚(实则包括实寒证)、阴虚(包括实热证)两大类。在临床辨证中真可谓执简御繁。
       1.1  阳虚证的辨证标准阳虚证的辨证要点郑氏总结为“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清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面赤如朱而似实火者。有脉极大劲如石者。有身大热者。有满口齿缝流血者。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有大小便不利者”皆当阳虚。综合郑钦安书中所论,“阳虚”阴证的辨证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少神或无神。第二,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倦卧恶寒,两足常冷。第三,不耐劳烦,稍劳则汗出。第四,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第五,语声低弱。第六,唇色青淡或青黑。第七,痛喜揉按。第八,满口津液,口不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第九,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第十,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不喜冷饮冷食。第十一,小便清长,大便通利。第十二,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第十三,脉微或浮大而空。从中不难看出,郑氏所述的阳虚证其实还包括通常所说的实寒证。其治疗用药也未严格区分实寒证和虚寒证。结合临床实际来看,阳虚与感寒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虚寒与实寒在用药方面也难以截然区分。
       1.2  阴虚证的辨证要点郑氏明确指出:“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不难看出,郑氏所述的大多数证候是通常所说的实热证,所论阴虚证实际包括实热证在内。
       1.3  对亡阳证辨析尤为详细在《医法圆通・卷二辨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中列57条说“有阳虚日久不能镇摄浊阴,浊阴上腾而见头痛如劈,目痛如裂者,此为阳竭于上”。如久病虚极者,忽然“鼻涕如注”,乃阳气将脱。久病及素禀不足,或过服寒凉克伐之人,忽“大汗呃逆”是阳亡于外,脾肾之气绝于内。夜间也汗出,病机属阴盛格阳于外,是阳欲下交而不得,阳浮于上等。对亡阳证的特殊表现观察细致,说明其重视的程度和经验之丰富。
         2  辨证都用六经,论治善用经方,用药擅用温热
       郑氏临证,辨病与辨证结合,综合运用,但尤重辨证。而辨证的方法,不论外感疾病、内伤杂病都用六经辨证。认为:“万病不离伤寒”,认为《伤寒论》不特为外感立法,也为内伤杂病立法。临床治疗,遵循辨证论治的精神和原则,择方用药灵活圆通。《医法圆通》中列专篇讨论了心病不安、肺病咳嗽、肺痿肺痈、胃病不食、脾病呕吐泄泻、肝病筋挛、肾病腰痛、头痛、目痛、心痛、脐痛、疝痛、遗精、淋证、喘证、健忘、惊悸、不卧、痢证、反胃、癫狂、中风、脱肛、痔疮、血证、虚劳等57种常见病证,详细论述了对这些病证的辨证治疗。临床所用处方,主要使用《伤寒论》原方。证同则守方,善用四逆、理中、甘草干姜、桂枝汤等方治疗百十余种疾病。治外感病,多用麻黄汤、桂枝汤、麻辛附子汤;治中焦病,喜用理中汤、甘草干姜汤、黄芪理中汤。阴虚者常用白虎加入参汤、三承气汤;治下焦病,喜用四逆汤类,若属阴虚者用黄连阿胶汤。尤其推崇白通汤,认为该方是回阳之方、具有交通水火之功效。他应用该方治疗证属阳虚证的便秘、盗汗、失眠、小便夹精,足肿,夜间发热,或面赤唇肿等多种疾病,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之妙趣。郑氏一生自创方不多,所创之方也要是以桂附为主的温阳方,如潜阳丹、补坎益离丹、姜桂汤、姜附半苓汤等。郑氏治疗用药精当,以简易为长。常用的加减药物尚不及《伤寒论》中所用的一半。善于化裁经方,依证加减,灵活应用于多种疾病。如用四逆汤加安桂治疗二便不利,腹无胀满,舌青滑不思饮食;四逆汤加吴萸治疗大病呃逆不止;苓桂术甘汤加附子、细辛治疗寒湿腰痛等。
        3  对阳虚证的治疗、温热药的使用独俱匠心
       郑氏对使用温热治疗阳虚证有独特的见解:“附子之功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 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故以干姜、桂枝(或肉桂)、附子为补阳之主帅。正是基于“迎阳归舍”的理论,他匠心独运到将四逆汤用于耳肿、喉痛、吐血等23种易被概认为是热证、实证的治疗,辨证之准,用药之大胆确非一般。郑氏还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阳虚证用辛热药的用药准绳。对服用热药后药效反应也有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判断。认为服温热药后时常出现鼻血、喉干痛、烦躁、满口起泡、腹痛腹泻、汗出发斑等形似火热之象,这是阴邪得阳药从上窍、下窍、皮毛化出的表现,并非病性化热,此时仍要继续服药,“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以一剂滋阴之品”,病可霍然而愈。意在真阳已复之后,用滋阴之品以敛阳气,使阳能入阴,阴平阳秘。这种用药方法,独具匠心,值得深入研究,以增强温热药的应用准确度和临床应用范围。郑氏注重温扶阳气是针对当时医生喜用寒凉、畏用辛温而发。其实,临床治疗,他是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的。绝非只用温热而偏废寒凉。在辨证确切的基础上,也大但使用苦寒清热药。认为:“石膏凡属阳明燥热为病者皆可服之”,“大承气汤乃起死回生之方”。对白虎汤、泻心汤、承气汤等清热泻火剂也有丰富的应用经验。综上所述,郑钦安临床辨证以阴阳作为辨证的总纲。不论外感病、内伤杂病俱用六经辨证。临床处方用药,主要使用《伤寒论》原方,善用四逆、理中、甘草干姜、桂枝汤等方。强调辨证施治,认为只要善于圆通应用经方、成方,一方即可治多种疾病。对阳虚证的治疗独俱心得。还总结出了阳虚证用辛热药的用药准绳。对服用热药后药效反应也有细致的观察和判断。郑氏的温法及对温热药的运用,对丰富治疗学思想,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由于温热之品,用之不当,则遗害立见,现被许多医生视为畏途。所以,深入研究郑氏的温法及对温热药的运用,对丰富治疗学思想,确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作为一个学术观点如此鲜明的医学家,某些观点难免有偏激之处,我们又当择其善而从之。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