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凝血四项对肝硬化预后的价值
作者:袁卫东, 刘大基, 徐继勋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肝硬化;,,凝血四项
       关键词:肝硬化;  凝血四项
       肝硬化时由于肝功能受损,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导致凝血因子减少,维生素K吸收障碍,使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因子II、VII、IX、X)前体不能变成活性的凝血因子,肝素酶合成减少,肝素灭活能力下降,血浆肝素含量升高;血小板减少,功能异常;血循环中存在类肝素、抗凝血酶等异常抗凝物质引起的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INR(国际标准化比值)、TT(凝血酶时间测定)的延长。所以出血倾向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本文通过检测肝硬化病人的PT、APTT、INR、TT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探讨其对肝硬化病人预后的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人来源本院2002~2003年门诊与住院确诊为肝硬化的病人50例。按1996年(承德)全国肝硬化专题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受试者均经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证实。健康对照组40例来自本院体检病人。
       1.2  仪器和试剂①仪器:中勤世帝四通道血凝仪;②试剂:美国太平洋公司血凝试剂。
       1.3  方法按试剂说明书严格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标本均数以±s表示,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PT、APTT、INR、TT检测结果(略)
         3  讨论
       PT、APTT、INR、TT肝硬化组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伤。因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肝脏变形、变硬成为肝硬化,出现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各系统变损,还有贫血、脾亢、凝血障碍。由于血浆凝血因子主要合成于肝脏,当肝脏有疾患时常伴有凝血障碍,严重者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凝血障碍一般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引起凝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凝血因子的制造减少。肝硬化时,因子II、V、VII、X合成减少,外源性凝血途径检测,PT时间延长,内源性凝血因子VII、IX、XI、XII缺乏,APTT时间延长。基于肝硬化患者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是主要的早期变化,而且,由于PT、APTT、INR、TT的数值与肝脏的病损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早期检测PT、APTT、INR、TT对及早发现干预出凝血机制异常有着极重要的价值,有助于判断病情预后和为治疗提供依据,对肝硬化的抢救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与B超结果对比,发现即使肝脏仅有轻微病变时,PT结果就表现出明显异常,说明PT是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较为敏感的一个指标。肝脏合成的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II、VII、IX、X由于血浆半衰期均较短,故肝损害时首先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王吉镏.全国肝硬化专题学术讨论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1,11:290.
       [2]  贾辅中.病毒性肝炎止凝血异常及其治疗[J].实用内科杂志,1991,91(11):456.
       [3]  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
       (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  435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