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乌头次碱制备工艺的研究
作者:刘永刚,陈玉娟,刘倩,孙严彤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正交实验;,,中乌头次碱;,,制备工艺
       摘要:目的研究中乌头次碱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的方法,筛选最佳工艺条件,以多级质谱进行定性监测。结果以 pH=8,T=100℃,t=1.5 h,V=200 ml条件下所得中乌头次碱得量大。结论该制备工艺合理,适合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正交实验;  中乌头次碱;  制备工艺
       Study on the Preparing Technology of Hypacotine
       LIU Yonggang, CHEN Yujuan,LIU Qian,SUN Yantong
       (Pharmacy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optimal preparing technology of Hypacotine.MethodsOrthogonal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d 4 influentinal factors of pH ,T,t and V,and Hypacotine was identified by MSn.ResultsThe optimal process were:pH=8,T=100℃,t=2.5 h,V=200 ml.ConclusionThe technology was reasonable and favorable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Key words:Orthogonal experiment;  Hypacotine;  Preparing technology
   
  附子是一种常用中药,具有逐风寒湿邪的功能[1]。附子的主要成分是乌头碱,乌头碱为双脂型生物碱。对含附子类中成药成分和质量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酯型生物碱上,但由于二酯型生物碱中毒剂量和有效剂量相近[2],且二酯型生物碱具有容易水解的特点[3],因此,寻求其它方法来控制其质量或降低毒性成了药学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乌头类单酯型生物碱是由二酯型生物碱水解而来,有着显著的药理活性并且其毒性大大降低,但由于中乌头次碱含量低,且在制备中乌头次碱的过程中,容易生成中乌头原碱,而中乌头原碱没有紫外吸收,这样增加了制备和检测难度,故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较少。随着质谱检测器普及和检测方法的成熟,使研究单酯型生物碱变得容易。由于中乌头碱在附子类中药中含量较大,分离相对简单,并且由中乌头碱来制备中乌头次碱的方法报道较少,因此本文报道中乌头碱水解制备中乌头次碱的方法,为更好的深层次开发乌头类中药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试剂
       离子阱质谱(Agilent LC-MSD XCT plus),工作站(HP Chemstation Rev A0.803),甲醇(美国 Fisher公司),其它试剂为分析纯。中乌头碱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提供(HPLC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含量不低于98%);柱层析硅胶、薄层板(青岛海洋化工厂)。
         2  方法
       2.1  因素水平的考察根据制备工艺选择适于实验条件并能予以控制的4个因素:A酸碱性 pH、B加热时间(h)、C加热温度(℃)和 D加热时间(h)、C加热温度(℃)和 D加水体积(ml),每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按 L9正交表安排实验。见表1。
       2.2  提取条件的考察称取中乌头碱9份,每份约10 mg,按 L9(34)正交实验安排。实验完成后停止加热,过滤,用2倍量加水体积的氯仿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回收至干,经柱层析分离和重结晶,得到中乌头次碱,并称定重量。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见表3。
       表1  水平因素(略)
       表2  正交设计及结果(略)
       表3  方差分析(略) 
       2.3  中乌头次碱的质谱检测所得样品用甲醇溶解,用里面蠕动泵进样,离子源为 ESI源,离子源温度为350℃;雾化室压强为50 psi;N2流速是101/min;正离子检测模式;监测范围:300~700 u。
         3  结果
       3.1  表3结果表明酸碱性对此工艺有显著影响,其它因素无显著影响;表2结果表明:以中乌头次碱的得率为指标,各因素影响提取工艺的大小为 A>B>D>C:酸碱性对提取工艺影响最大,加热温度影响最小。在实验范围内,以A3B2C1D3为最佳,即 pH=8,加热温度100℃,加热时间1.5 h,加水量为200 ml。
       3.2  由图1可以看出,中乌头次碱的准分子离子[M+H]+峰,其m/z为590;稳定的碎片离子[M+HH2OCH3OH]和[M+HH2O(CH3OH)2],其 m/z分别为540和508(见图1)。由此,可以确定其为中乌头次碱。
       1.中乌头次碱1级2级质谱图    2.中乌头次碱3级质谱图
       图1  中乌头次碱的色谱图(略)
         4  讨论
       本实验通过正交设计的方法,对多因素、多水平且各因素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随机误差的实验,通过少数代表性强的实验,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较快地找出合理的实验方案,省时省力,方法可取。通过本实验发现中乌头碱的水解速度受 pH值的影响较大,而中乌头碱是中药附子的主要成分,因此,附子与其它中药配伍的时候,煎煮时间应该考虑其它中药的酸碱性。实验结果为中药复方配伍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由于中乌头碱遇水容易分解,因此进行柱层析分离的时候要进行无水操作,以防止中乌头次碱水解成原碱,造成中乌头次碱得率下降。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33.
       [2]  肖崇厚.中药化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7.
       [3]  王锋鹏.乌头属和翠雀属植物中生物碱化学研究概况[J].药学学报,1981,16(12):94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十五”攻关课题    (No.2004BA721A11)
       (吉林大学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