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药雾化治疗外感咳嗽疗效观察
作者:喻永强 王新平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医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索中药雾化治疗外感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外感咳嗽中常见的3种证型,筛选出简单有效的中药制成雾化剂,利用超声波雾化器将药物直接给入患者呼吸道进行治疗。结果经过临床67例疗效统计,对风寒犯肺、风热犯肺和燥邪犯肺3种外感咳嗽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1.4%,96%,71.4%,总有效率为91%。结论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中药雾化给药的方法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显著。
       【关键词】  外感咳嗽 中药雾化剂 雾化吸入
        外感咳嗽是临床常见病,一般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运用自制中药雾化剂,通过雾化吸入的方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201~200510收治的门诊病例,其中男39例,女28例;年龄最大72岁,年龄最小3岁;病程最长12 d。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伴有咳痰清稀,微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喉痒,或见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犯肺”;伴有痰稠色黄,鼻塞,流浊涕,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或咽喉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犯肺”;伴有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甚则胸痛,痰中带血,口、唇、鼻、咽干燥,或见鼻衄,咯血,便干溲少,苔薄而干燥少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脉浮数或浮紧者为“燥邪犯肺”[1]。各型病例分布见表1。表1  200201~200510门诊病例例(略)
       2  药物与治疗方法
       2.1  药物配制
        一号药:麻黄100 g,炒苦杏仁200 g,加清水1 500 ml,中等火力,煎至1 000 ml,纱布过滤,装瓶备用。
        二号药:薄荷50 g,加水800 ml,中等火力,煎至500 ml,过滤装瓶备用。
        三号药:玉竹200 g,加水800 ml,小火煎至500 ml,过滤装瓶备用。
       2.2  治疗使用上海四菱医疗器械厂产402超声波雾化器。风寒犯肺者,用一号药每次10 ml;风热犯肺者,用一号药10 ml,二号药5 ml合用;燥邪犯肺者用一号药10 ml,三号药5 ml合用。上述药物每次雾化吸入10 min。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判定标准咳嗽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咳嗽及伴随症状部分减轻或咳嗽消失(减轻)、伴随症状尚存在为有效;咳嗽及伴随症状均无明显减轻为无效。
       3.2  结果67例外感咳嗽疗效统计见表2。表2  67例外感咳嗽疗效统计(略)
       3.3  典型病例
       3.3.1  病例1女,5岁,咳嗽7 d,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苔薄黄,体温(腋下)38.2℃。曾用青霉素80万单位,2次/d,肌肉注射;鱼腥草注射液20 ml/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1次/d,静脉滴注3 d,体温降至37.5℃,咳嗽未减。于20040420来就诊,用一号药加二号药雾化吸入治疗2次,咳嗽消失,体温37.2℃,继续用青霉素及鱼腥草,按前法治疗2 d痊愈。
       3.3.2  病例2女,23岁,咳嗽5 d,伴鼻塞,流清涕,咽不红肿,不疼痛,为风寒犯肺,用一号药雾化吸入2次,咳嗽及伴随症状消失。
       4  讨论
        肺气不降,失于清肃,上逆为咳。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其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现代研究证明;本品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具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2]。
        苦杏仁药性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现代研究证明,本品所含杏仁苷口服后,在下消化道分解产生少量氢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枢而起镇咳平喘作用[2]。
        咳嗽病变在肺,位于上焦。经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二药通过雾化吸入,弥漫于肺及气道,药量不多,但宣肺之力已具。
        而遇风热犯肺之时,总的治疗原则不变,只在药物的配伍中加以变化即可。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其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见之品。现代研究证明,本品所含薄荷脑有抗刺激作用,可使气管产生新的分泌物,而使稠厚的黏痰易于排出,故有祛痰作用,并有良好的止咳作用。另外,体外实验表明,薄荷煎剂对多种病毒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2]。
        同理,燥邪犯肺之时,只需在一号药基础上配伍玉竹,取其养阴润燥之力,滋阴而不碍邪,与麻杏合用,共奏润燥止咳之功。
       【参考文献】
           [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