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浅析影响中药双向性作用的因素
作者:袁国卿    
作者单位:张仲景国医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中药的双向性作用,是中医药理论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从中药的性味、质地、炮制、配伍、剂量等5个方面,对影响中药双向性作用的因素作了分析。
       【关键词】  中药 双向性作用 影响因素
        中药的双向性作用,是指某些中药具有治疗作用上的两极差异,其特点在于同一种中药可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本文试就影响中药双向性作用的一些因素浅析如下。
       1  性味对中药双向性作用的影响
        一般来说,每种中药只表现为单向的升浮或沉降,但也有某些中药同时具有作用趋向相反的双向性。如麻黄辛苦性温,辛温升散,可发汗解表;味苦沉降,可平喘利尿。菊花辛凉疏风清热,苦降平潜肝阳。据现代药理研究,这些具有“双向性”作用的中药本身所含的活性成分也并不是单一的,如麻黄既含有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刺激汗腺分泌发汗的挥发油,又含有与肾上腺素作用相似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可松弛气管平滑肌以解痉,扩张肾小球入球小动脉以利尿。又如当归辛甘苦温,甘温可补血止血,其水溶性、非挥发性、结晶性成分能兴奋子宫平滑肌,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加强;辛苦可活血止痛,其挥发油能抑制子宫平滑肌而使子宫弛缓,从而对子宫表现出“双向性”调节作用。
       2  质地对中药双向性作用的影响
        大凡质重属根、籽、矿石、贝壳类药物多具苦咸沉降之性,质轻属花、叶类药物多具辛散升浮之性,这是中药表现的一般规律。但也有部分中药与此有异,如川芎属根类药物,本可下行血海以活血通经,但又因其味辛还可上行头目以祛风止痛。桔梗辛散可开提肺气以作为载药上行之舟楫,又因其属根类主降可平喘通腑。再如牛膝属根类之品能活血化瘀引血下行,又因其味甘酸还可补益肝肾,故有“走而能补,性善下行”之说(《本草经疏》)。
       3  炮制对中药双向性作用的影响
       3.1  生用、熟用对双向性作用的影响中药大多是生用,而相当一部分又必须经过制熟,才能用于治疗。同一种药物生用熟用作用差别不大者有之,而作用相异者亦有之,这种相异作用主要表现为生用可泻实,熟用可补虚。如何首乌生用泻下通便以治外感新咳,炙用则宜于体虚久咳;木香生用可行气,煨用则止泻;麻子仁生用能通便,炒用则补虚;大黄生用药力峻猛能直达下焦有推陈致新之效 ,制熟后泻下力大减而性变缓和;龙骨、牡蛎生用平肝潜阳,煅用则收敛固涩;代赭石生用镇逆凉血,制用则收敛止血。
       3.2  酒制、盐制对双向性作用的影响用酒制药物,其目的主要是引药上行,如《本草蒙荃》云:“欲使上行须资酒助。”用盐制的目的主要是下行入肾,如《药品化义》云:“用盐水制,使盐以入肾。”可见,同一种中药经过不同炮制,可产生或上或下的双向作用。如黄柏苦寒可泻火解毒,用酒制可上行以治上焦热毒疼肿,《眼科龙木论》中的五行汤即用本品,为末煎汤趁热熏洗,治疗时行火眼;而用盐制后则主降阴火以救肾水,如《丹溪心法》的大补阴丸、《医宗金鉴》的知柏地黄丸,均用盐制以退虚热、泻肾火,治疗骨蒸、梦遗等下焦虚火证。
       
       3.3  酒制、制炭对双向性作用的影响酒性善走,可加速血行,炭剂吸附可收敛止血。以大黄为例,大黄入心肝走血分,可逐血分之淤滞而荡积垢,无论新淤、宿淤皆可用之,张仲景的桃核承气汤、大黄虫丸及唐容川的复元活血汤等方中用大黄,皆取此效用。历代经验认为大黄经酒制活血力更强,所以活血化淤多用酒大黄。如果把大黄制成炭剂则上述活血之力殆无,仅有止血之功。《本草纲目》早有大黄炭治疗大便下血的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大黄制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被大量破坏,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具有明显的收敛之性,所生炭素亦具有吸附作用;另外,大黄制炭后,其大黄酚及大黄素的含量明显增高,这些成分,也具有明显的止血和促凝作用。可见大黄炭止血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4  配伍对中药双向性作用的影响
       具有“双向性”的中药如何在方剂中表现出各自的作用而抑制其相反作用呢?这主要取决于所配药物能否制其所偏。如麻黄一味,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受辛甘大寒的石膏监制,只有宣肺平喘之效,而抑制其温热发散之性,可用于邪热壅肺的喘咳;而麻黄汤中麻黄得桂枝之助,却以发汗解表为主效,其利水平喘之功稍逊。
        方剂中每一种药物究竟表现出哪一种作用,要看这个方剂中大部分药物的作用趋向。如川芎一味,川芎茶调散中川芎配伍荆芥、防风、羌活、白芷,功在祛风止痛,四物汤中的川芎与当归、白芍为伍,功偏活血调经,故《本草汇言》说:“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同苏叶可以散风寒于表分,同归、芍可以生血脉而贯营阴。”再如牛膝,在血府逐瘀汤中取其活血化淤、引血下行之效,而在虎潜丸中则功效为滋补肝肾。又如三七,《外科正宗》中的黎洞丸,三七伍以血竭、没药、大黄可活血止痛,而《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化血散,三七伍以花蕊石、血余炭则能止血。
       5  剂量对中药双向性作用的影响
        一般药物的剂量对其作用的影响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小则力弱,大则力强,但对个别在方中起主要作用或独特用法的药物,其用量对治疗作用的影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如柴胡在小柴胡汤、逍遥散和补中益气汤中,就有三个用量档次而表现为各自的功能特点。再如三七参,前人认为小量能止血,大量能破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三七参中的三七苷低浓度对血管有收缩作用,高浓度对血管有扩张作用,这与中医的传统认识颇为一致。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