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
作者:王广民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邵原中心卫生院 454694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医妇科学 渊源 发展
        中医妇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中医理论认识妇女解剖生理、病理特点、诊疗规律和研究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笔者研读有年,稍有感悟,今不揣浅陋,冒昧陈词,对其渊源与发展探析如下,以冀教正。
       1  起始久远
        中医学在妇女解剖生理的特点、疾病的防治、专科的设置等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重大贡献。从其发展历程来看,首先重视产育,在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中,不少是涉及生育问题的:《烈女传》载有周文王之母太壬的胎教,要求孕母必须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等;《易经》中有“妇女不孕”“女子三岁不孕”的记载;《曲礼》指出“娶妻不娶同姓”,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藩”[1],初步了解血缘亲近者结婚,对生育存在着不利因素,实际上具有现代优生学意义;《左传》记载了三个难产病例;《史记》记述了人们称扁鹊为“带下医”;淳于意保留的六例妇科病案[2]。由此可知,这时妇产科学已逐渐产生。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女子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月经病、妊娠病的诊治,并载有“四乌贼骨一藘茹丸”的药方,从而为妇产科学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渐具雏形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载有“妇人妊娠”“妇人产后”和“妇人杂病”三篇,内容囊括了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及杂病等,既有证候描述,又有方药治疗,为妇科疾病的分类论治确立了规范。这三篇论著的问世使妇产科学具备了雏形,为后世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证明了妇产科学已发展到了颇高的水平。
       3  积累完善
        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其中第9卷专篇阐述了妇产科的脉象和辨证施治,他在继承《内经》《金匮要略》的同时,另辟新说:“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并提出了“居经”“避年”“激经”的新观点。南齐褚澄《褚氏遗书》提出了“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晚婚见解;北齐徐子才《逐月养胎法》对胎儿的逐月发育,居食宜忌叙述较祥,同时对孕妇卫生作了较为完整的记载,在孕期保健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隋代以巢元方为首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其中37~44卷是专论妇科疾病的,包括经、带、胎、产症候283种,明确了妊娠期为10个农历月,并提出了人工流产法。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方,论述了赤白带下、崩中漏下、求子种子、养胎禁忌、临产注意、产后护理等问题,载方540首,补充了《诸病源候论》有论无方的缺憾,为妇产科学从理论到临床做了系统的总结。此后,王焘编纂的《外台秘要》,将妇人方分为上下两卷,凡85门,四百八十余方,论述了子痫、难产等疾病的证治,从而使妇产科学逐渐趋于完备。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咎殷之《产宝》三卷及时问世,该书专论妊娠、临产以及产后疾病41门,治疗方药二百六十余方,有论有方,惜已散失。清代张金成得此书于日本,重印刊行,名为《经校产宝》,视为后世妇产科学的法则。
        到了宋代,朝廷设立了管理医事的太医局,分9个科共300人,其中就有妇产科10人,设有妇产科教授,这是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因此,宋代的妇产科专书和其他各科一样多了起来,如李师圣等的《产论》、朱瑞章的《产科备要》、杨子建的《十产论》等。南宋陈自明一改诸家偏于胎产方面的论述,参考历代医著,结合临床经验,著成了比较系统的妇产科全书——《妇人大全良方》,使之妇产科学专门化。该书24卷,分调经、众疾、求嗣、妊娠等10门共二百六十余论,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宋代妇产科方面的杰作。明代薛立斋加以校注,名为《校注妇人良方》,一直流传至今。
        金元时代,医政设施更加健全,妇科从大方脉(内科)中分了出来,设立了妇人杂病科和产科。而且,名噪后世的金元四大家,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接触的对象,对妇科各有专长和学说:刘完素主张用寒凉泻火以通经,曰:“女子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提出了“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际,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属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这就是我们临床上治少女重肾经,中年妇女重肝经,绝经期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理论根据。李东垣的补脾升阳,益气补血之法,对妇产科具有广泛的作用;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对于胎前调治重“清热养血”,提出“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要药也”;张子和提出“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凡治妇人病,不可轻用破气行血之药,恐有娠在疑似之间也;凡看产后病,需问恶露多少有无,此妇科要诀也”的宝贵经验,堪称后世之墨绳。金元四大家的理论,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妇科学的内容,使妇产科学的辨证论治,得到了完善与提高。
       4  发展壮大
        明代伊始,在继承金元各家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高,出现了不少内容比较系统而详尽的妇产科专书:王肯堂的《女科准绳》、薛立斋的《女科撮要》、万全的《广嗣纪要》等相继问世,标志着妇产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万氏对嗣育问题提出了“种子者,男则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则平心定气以养其血”和因先天性生理缺陷而造成不孕的“五不女”,至今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王肯堂的《女科准绳》可为明代妇产科论述最详者,其内容丰富,博采众说,认为小产一般都因体弱、病损或跌仆损伤所致,立论颇合情理。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集前人之经验,提出了“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其后武之望以《女科准绳》为蓝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的《济阴纲目》,对妇女经、带、胎、产诸病条分缕析,引证丰富,有论有方,辨证精细,理法赅备,可谓集历代经验之大成者,至今被广为流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月经病论述颇详,并提出了“逆经”“暗经”的最新见解。张景岳的《妇人规》是一部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妇产科专书,提出了“妇女以血为主,其生理特点,则以月经为重点,……妇科之病,首重调经”[3]的精辟论述,并创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至今仍沿用不衰。
        清代将妇人杂病科和产科合并为妇人科,又称女科,妇产科从此独立成科,著述颇多。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和《达生编》。《傅青主女科》的内容体例、所用方药,与其他妇科书截然不同,“谈症不落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准绳”[4],用药纯和,无一峻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该书对妇产科疾病,主要抓住肾、肝、脾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治,辨证处方,要而不繁,对妇产科学的发展贡献卓著。《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的理论与方药,比较平稳而切合实用,不尚奇谈高论,并是歌诀形式,便于记诵,流传至广。《达生编》〉专论胎产诸证,提出“睡、忍痛、慢临盆”的临产六字真言,以及产妇护理及产房卫生的规定,与现代医学的要求颇相符合,因此其流传很广,影响极大。此外,张璐的《张氏医通》,对产后病总结出“三急、三冲、三审”,确有独到之处。另有沈金鳌的《妇科玉尺》,陈秀园的《妇科要旨》,王孟英的《女科辑要》,叶天士的《叶氏女科》等均各有特点,从不同角度促进了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壮大。
        清末民初,中西汇通。唐容川的《血证论》,提出了“补血总以补肝为要”;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理冲汤、固冲汤、寿胎丸等,效果显著,至今仍为医家所常用。此外恽铁焦的《妇科大略》,秦伯未的《妇科学》,蒲辅周的《中医对几种妇女病的治疗方法》,时逸人的《中国妇科学》〉,均集先人之所长,另辟新论,各具千秋,为促进中医妇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5  前景无限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中医妇科学采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在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实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使妇科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宫外孕、子宫颈癌等疑难病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可以预言,中医妇科学前景无限,一定会长足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元恺,曾敬光.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1.
       
       [2]甄志业,傅佳康.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31.
       
       [3]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317.
       
       [4]傅 山.傅青主女科[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