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对120例药源性过敏休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作者:李晓红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通过对120例药源性过敏休克不良反应的分析,叙述了药源性过敏休克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发生的原因以及药源性过敏休克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药源性过敏休克 不良反应
        药源性休克属B型不良反应,其发生不可预测,发生后,如不及时抢救,会导致伤残或死亡。笔者收集了1998年~2005年100篇国内的文献,并进行了文献粗浅分析,其中引起药源性过敏休克的药物有60种120例病例,现报道如下。
       1  基本情况
       1.1  年龄分布120例药源性休克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1个半月,其中20岁以下18例(15%),21~40岁60例(51.7%),41~60岁30例(25%),61~80岁10例(8.3%)。
       1.2  发生时间90例(75%)在用药5min内和24例(20%)在5~30 min之间发生休克,均属速发型过敏休克。6例(5%)在用药1h或1h以上发生,属迟发型过敏休克。
        在续用药或再次用药时发生休克的有21例,其余均为首次用药时发生。
       1.3  药物分布120例分别由60种药物引起的,其中发生例数前8位有抗生素41例(青霉素类16类,头孢菌素10例,洁霉素6例,氨基苷6例,其它3例)。低分子右旋糖酐10例,SMZCO、乙肝疫苗4例,PPA2例,维生素类3例,造影剂3例。
       1.4  给药途径120例中,静脉滴注35例(29.2%),静脉推注10例(8.3%),肌肉注射35例(29.2%),口服22例(18.3%),滴服4例,其它16例,以注射给药发生者为多(80例,占66.7%)。
       2  药物性过敏休克发生的原因
       2.1  机体方面因素120例中11例为青霉素或其它病物过敏史(其余无过敏史或报道中未提取)说明过敏体质者易发生过敏性休克。另外,机体的应缴状态影响抗原的形成,主要是影响药酶活性使药物的代谢发生改变,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易于与蛋白质发生共价结合而形成抗原,而疾病本身和病人的焦虑紧张都可能使病人处于应激状态,故易发生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2.2  药物方面的因素120例分别由60种药物引起的,可见药物引起过敏休克的普遍性。生物制剂本身就具有抗原性质,大多数药物的分子量小于5000,不能直接作为抗原,但可以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抗原。另外,药物的纯度,降解产物,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赋型剂等都能是与过敏性有关的物质。
       2.3  首次用药和再次、连续用药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原因首先用药出现过敏休克,可能由于以前接触过类似化学结构的物质,体内已经产生了与之可以特异结合的抗体。
        再次用药(指几年、几月、几天前用过该药)因体内已有抗体,再次用药就会引起已消失的抗体再次回升,出现特异性反应。连续用药过程中发生过敏性休克是药物进入机体后时间约为4~7d,所以,有些药物是连续用3~4d以上发生的。
        有些病例在用药第2天或当天第2次用药时发生,是否与病人的个体差异,或者体内已有相应抗体,再次接触抗原后,抗体的回忆性升高需要一定时间有关。
       2.4  皮试阴性过敏性休克的原因使用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者,均为青霉素G皮试阴性,可见假阴性的存在。至于使用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用青霉素皮试阴性后发生过敏性休克,因为它们与青霉素的化学结构有不同之处,在体内与蛋白质结合后,可能暴露出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而与不同的特异抗体结合所致。
       3  药源性过敏休克致死12例剖析
        在120例中有12例抢救无效而死亡,死因除过敏反应来势快,发作严重外,与病人的病情、体质等不无关系。12例中性别各占一半,无性别差异。45岁以上占8人(66.7%),年龄的增加是否导致生物蛋白质的老化或病态,更易于和药物结合成全抗原,而致过敏性休克,尚需进一步研究。12例中,支气管哮喘及呼吸系统其它疾病有8例,占死亡人数66.7%,过敏因素加重原有呼吸功能障碍可能是这些疾病致死的重要原因。应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致过敏性死亡有7例(占死亡58.3%),说明β-内酰胺易起过敏反应,此外有卡那霉素、林可霉素、白霉素、胸腺素、油质多相脂质体各一类,休克时间是:10例发现用药10min 内,2例发生的连续用药过程中发现的。
       4  药源性过敏休克的防治措施
        询问病因及过敏史,明确诊断,合理选药,对规定皮试药物,皮试阴性者方可用药。同时,要注意假阴性的出现。对于药源性过敏休克要及时发现,并进行迅速、全力有效的抢救。抢救时,要将头和下肢均抬高15~30度位, 左肩下垫软枕与平卧位交替进行,以利呼吸道分泌物流出和心脏血流回流,防止血流在下腹部淤滞形成血栓。头低脚高位可加重呼吸困难,影响头部静脉回流,颈动脉窦压力升高可致反谢性血压下降,应避免采用。检测病人血压、体温、呼吸功能和肾功能,以便随时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