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浅论中医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现行课程制度改革
作者:徐超伍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医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办学理念 课程改革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新时期中医药的历史使命主要有三:一是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二是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满意的中医药服务;三是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这三项使命的重点和落脚点都在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目前,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还不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可享受的中医药服务差距较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发挥不够,继承不够和创新不足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优秀中医药人才特别是农村、城市社区中医药人才缺乏,中医药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部分人群对中医药接受程度有所减弱。中医药在国家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的贡献率不够。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要面向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面向中药全行业,面向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技岗位,面向各级各类康复保健机构,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医药行业生产、管理、服务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统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  确立人才意识
        所谓中医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指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为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做出贡献的,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技术应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各类中医药从业者。主要由种养经营能手、技术能人和乡村中医药科技人员等各类人员组成。他们是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实用中医药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立足于家园,活跃于农村基层,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保障基层老百姓身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从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组成和各自的社会定位来看,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是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新生力量,同其他行业相比,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尚在起步阶段,无论教育能力、规模,还是教育质量,都还需要大力发展。其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都还与社会人才需求有一定差距,正如湖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袁长津在2006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座谈会上所言,现在人才培养存在着教育与临床脱节的问题,教育部门培养多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往往脱离医、教、研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盲目扩招造成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各地都很突出。
        随着对高职高专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对中医药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达成了普遍共识,但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往往游离于培养目标之外,单就课程而言,存在诸多陈疾:课程设置不合理,西医课程所占比例远远大于西医院校开设的中医药课程比例,传统的理论传授课时依旧远远大于实践操作课时,往往造成学生不喜欢、非必需的课程太多,学生想学、该学的课程设置太少,此其一;其二,课程评价标准陈旧,一些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衡量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课程,现在仍沿袭一纸考卷论成败的评价方法。如不对现有课程制度加以革新,培养出的学生充其量是个了解技术的人,会不会应用技术,是不是高级人才,恐怕就很难说了。
       2  实施课程改革
        所谓课程改革,台湾著名课程专家黄政桀在他的《课程改革》一书中写道“课程改革 (cutriculum reform)在学校教育领域而言,是指针对学校课程加以改变,减除其缺点,扩充其优点,藉以促成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的实现。简言之,课程改革是指向教育理想服从于改变课程现状,其中的关键在于"教育理想‘和’现状改变"两个方面。”国内课程专家钟启泉先生也指出,“课程不是万古不变的,它总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变易或改造。这种改造以往的课程组织、设计成新型的课程组织的作业,谓之课程改革或课程改造。”按照这种理念,笔者认为,改革中医药高职高专现行课程制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按“实用、够用、必需”的原则设置课程对中医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言,“实用”就是通过课程学习所获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各级各类医疗康复保健机构的医技护岗位和中药行业的产、供、销各领域用得上。“够用”就是知识和能力不能少于岗位需求,“必需”可以理解为知识和能力没有必要超出岗位需要。要明确各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任务、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依据培养目标、核心知识、内在联系和认知规律等,合理设置各专业、各学科的主干课程,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和反映当前科技发展及社会需求的需要,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模块,并据此构建不同的学课群,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没有哪所学校的哪个专业不开设解剖、组胚、生理、病理、英语,专业课程没有少于8门10门的,乍看起来我们培养了一个知识全面、“与时俱进”医药人才,实际上,如此设置专业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门门都学了,样样都不会。学生在读三年中,一年临床实践实习,剩下的两年时间要学中西医、熟知古今,掌握理论、熟练技术,若非天才,谈何容易!如针灸推拿专业,没有理由不设置针法灸法学、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学,不妨开设心理学、人际沟通学,但似乎完全没有必要开设医古文、方剂学。各专业都应普遍加大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至少应达到1∶1,要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
       2.2  突出能力和技术培养,做好课程实施首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导,教师的选配不应清一色来自学校内部,因为学校教师结构单一,不能很好满足专业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需要,致使学生走出校门只会说不会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成为纸上谈兵。要改变师源结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师应分别来自学校和生产一线,要多从业界引进理论扎实、业务熟悉的人员。其次,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方法上,特别要改变以往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重点安排适量的启发式教学,如课堂讨论、专题考查、专题辩论等,既授之鱼,更授之渔,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宽松的环境。为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再次,课程实施的地点不应再局限在课堂和实验室,而应延伸到行业内的适当位置如对口的实践教学基地。我们不妨对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尝试,确立循环两段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合为一个循环,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既可加强中医药课程的基本功训练,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技术的能力,也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3  主动与社会和行业对接,创新课程效果评价方法现行评价方法仍然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注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教育行政部门把就业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没有一所院校不集中力量、挖空心思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即使是瞬间就业,学校也喜笑颜开,很少有学校注意学生就业之后是否失业,失业之后是否创业。我们不妨尝试把衡量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尺在学生学业是否成功、就业是否成功基础上,增加创业是否成功、事业是否成功两个参考因子,从而督促、激励高职高专院校真正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江泽民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1997-09-12)。“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育部2001-07颁布)。与此对应,课堂效果的评价方法也要顺势应变。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可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课堂效果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社会、行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