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浮脉与生理性因素的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唐亚平 樊新荣 杨力强 戴芳 朱文锋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生理性浮脉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及其与性别、体型胖瘦、季节的关系。方法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062例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浮脉测定。结果受检者中,浮脉为1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3.75%,在消瘦体型者中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体型、超重或肥胖体型者(P<0.01),在男女之间、四个季节之间出现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秋季脉浮的理论的实际意义值得商榷,而体型的胖瘦是判断生理性浮脉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浮脉 生理性因素 消瘦 季节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incidence of Floating Pulse in healthy peopl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asons, gender and bodily form. Methods Pulse conditions of 1062 college students were detect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ulse feeling by physiciants and ZM-IIIC type intelligentized medical device. Results Floating Pulse was found in 146 subjects, which accounted for 13.75 percent of the total subjects. Besides, its incidence, which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n it came to gender of the subjects and seasons (P>0.05), was much higher in thin people than in fat or overweight people (P<0.01). Conclusion More attention is worth pay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Floating Pulse in autumn; bodily for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es on which physiological floating pulse are determined.
       Key words:Floating pulse;  Physiological factors;  Thin;  Season
        浮脉是单因素并具独立意义的脉,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有生理性浮脉与病理性浮脉之分。脉诊研究的关键之一是要能准确客观地定脉。以往对浮脉的研究中,测定浮脉或是单以医师诊脉结果为依据,或是单以脉象仪检测结果为依据,而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此,我们试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以准确测定脉象,对生理性浮脉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及其与性别、体型胖瘦、季节等生理性因素的相关性作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304~200701广西中医学院上脉诊实验课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医疗美容、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的大学本专科学生1 062人,年龄19~23岁,男生524人,女生538人,均身体健康,无全身器质性病变病史,无任何自觉症状,无阳性体征。
        形体胖瘦标准以体重指数高低为依据。体重指数低于18.5为体重过低的消瘦体型,体重指数在18.5~22.9之间为正常,体重指数等于或高于23为超重或肥胖体型[1]。1 062名受检者中,消瘦体型154人,正常体型819人,超重或肥胖体型89人。
       1.2  方法
       1.2.1  医师诊脉 
       以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所列的浮脉脉象为标准[2],由具有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并有3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广西中医学院中医诊断专业教师用寸口诊脉法进行诊脉。
       1.2.2  脉象仪检测 
       采用上海中医大科技发展公司2003年出产的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受检者取自然坐位,于左手寸口脉关部安置脉象换能器,调节换能器压力调节螺旋纽,对50,100,125,150,175,225 g 6个取脉压力段的脉图进行连续采样、储存,并从6段系列脉图中由仪器自动选择最佳脉图、调整参数后,调整到屏幕所提示的最佳取脉压力再次采样,并由脉象仪进行分析、辨脉。
       1.2.3  脉象确定 
       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均为浮脉者即确定为浮脉。对于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不一致者,则让受检者休息15 min后,再次用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按同样的方法进行脉象检测,两次检测结果均为浮脉者确定为浮脉,两次检测结果均非浮脉者确定为不是浮脉,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者以与医师诊脉结果相同者为准。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方法。
       2  结果
       2.1  生理性浮脉所占比率 
       1062例受检者中,浮脉为1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3.75%。
       2.2  生理性浮脉与男女性别的关系见表1。男女之间浮脉出现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浮脉在男女之间出现比率的比较(略)
       2.3   生理性浮脉与体型胖瘦的关系 
       见表2。浮脉在消瘦体型者中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体型、超重或肥胖体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正常体型、超重或肥胖体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浮脉在消瘦体型、正常体型、超重或肥胖体型出现比率的比较(略)
       2.4  生理性浮脉与季节的关系见表3。浮脉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出现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浮脉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出现比率的比较(略)
       3  讨论
        浮脉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内经》《难经》又把浮脉称为“毛脉”,说明浮脉象羽毛一样轻浮。关于浮脉的脉象,历代医家有诸多记载。王叔和在《脉经》中曰:“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手下。”滑伯仁《诊家枢要》曰:“浮,不沉也,按之不足,轻举有余,满指浮上曰浮。”李中梓《诊家正眼》曰:“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对浮脉的脉象表现,各个医家看法较为一致,均认为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脉位表浅。浮脉的形成,多因外邪侵袭肌腠,体内卫阳之气奋起抗邪,以致脉气鼓动于外,故应指而浮,因卫阳之气外鼓与邪相争,机体内部相对势弱故按之稍减,但并非气血亏虚故按之不空。关于浮脉的主病,程国彭《医学心悟》曰:“浮,不沉也,主病在表。”李时珍《濒湖脉学》曰:“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张璐《诊宗三味》曰:“凡病久而脉反浮者,此少气亏乏不能内守也。”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浮脉最主要见于表证,也可见于虚证。
        但浮脉不一定都是病脉,它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浮脉。各代医家对此早有认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肥人当沉……瘦人当浮。”叶子雨《脉说》曰:“瘦人得浮脉,三部相得曰肌薄,肥人得之未有不病者。”何梦瑶《医碥》曰:“瘦人多浮,有变于时令者,春夏气升而脉浮。”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13.75﹪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浮脉,且在消瘦体型者中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体型、超重或肥胖体型者(P<0.01),这证实了古人关于瘦人脉浮理论的正确。瘦人肌肉薄,脉位表浅,故多浮脉,此为生理性因素所引起,与体质有关,故不属病态,无病理意义。季节方面,古代众多医家认为秋季脉浮。《素问·玉机真脏论》曰:“秋脉如浮,何如为浮”。歧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其气来轻虚而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滑伯仁《诊家枢要》曰:“凡诊脉须要先识时脉……秋三月,俱带浮。”李中梓《诊家正眼》曰:“夫肺脏取掌秋金,天地之气至秋而降,至金性重而下沉,何与浮脉相应?不知肺金虽沉,然所主者,实阳也,况处于至高,为五脏之华盖,轻清之用,故与浮脉相应耳。”李时珍《濒湖脉学》亦云:“三秋得令知无羌,久病逢之却可惊”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然而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浮脉出现的比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但4个季节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古代众多医家认为秋季脉浮的看法并不一致。仔细阅读各医家文献,对于秋季脉浮实际上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内经》中就有前后矛盾的地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根据“秋日下肤”,秋脉应该是略沉而不浮。何梦瑶《医碥》亦云:“秋日下肤,冬日在骨,则秋之不当以浮言可知也”“春夏气升而脉浮,秋冬气降而脉沉也。”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适应时令的变化,应是冬季血脉较为紧缩,夏季血脉较为驰张,脉来“在肤”,因此,秋季脉浮的理论的实际意义值得商榷。
        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一部分正常人也可出现浮脉,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浮脉,我们要注意辨别是生理性浮脉还是病理性浮脉,而体型的胖瘦是判断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季绍良,成肇智,陈 群,等.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
       
       [2]朱文锋,庄泽澄,吴承玉,等.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