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欧阳群教授针灸医案选辑
作者:黄泳 陈静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欧阳群 针灸 黧黑斑 郁证喘证 呕吐 关格 崩漏 缠腰火丹
        欧阳群,原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针灸教授、主任医师,历任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学会副理事长、全军中医学会理事、针灸研究组顾问、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阿根廷中华针灸学会顾问等职。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欧阳教授临证医案数则总结如下。
       1  黧黑斑 (皮肤黑变病)案
        女,38岁,技术员。19740609初诊。
        主诉:颜面、耳后皮肤出现小片黑斑10年。
        病史:患者于10年前参加野营训练,时值盛夏,每日劳累,归营后觉全身皮肤发痒,继而颜面、耳后皮肤出现小片黑斑,逐渐扩大,4个月后延及全身。以后冬季皮肤色素加深,肤色如漆,夏季则灼热奇痒难忍,尤怕日晒,常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头晕耳鸣,月经量少,性欲减退。曾就诊于上海、广州等地医院,均诊断为皮肤黑变病,治疗无效,且日渐加重。
        检查:神情焦躁,面颊、耳后皮肤粗糙呈古铜色,躯干四肢呈深褐色,间有白色网状斑点、对称,无银屑及渗液,雌激素水平偏低,活检诊断为瑞耳氏黑变病。
        诊断:黧黑斑 (皮肤黑变病),风热型。
        治疗:活血祛风,调理腠理。
        取穴:风岩 (乳突下水平线后5分)、大椎、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行间、肺俞、心俞、肝俞、肾俞。
        操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感而不留针。穴注取穴肺俞、心俞、肝俞、肾俞。当归或丹参单味针剂,每次取2对穴,每穴注射0.5 ml,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 d。
        历经1年又4个月的治疗,患者肤色复常,诸症消失。追踪随访14年未复发。
        按:该例皮损特点及兼证所见,经辨证与肝肾功能失调有关。由于肝阳不足,肾阴亏乏,阴虚血燥,虚火内扰,肌肤失养,而致皮肤干燥,灼热瘙痒,甚而淤斑。故治疗以滋肾养肝、活血祛风、行气化淤为主。大椎穴为诸阳之会,具有调理腠理,活血祛风之功;取足三里、曲池以益养气血,调理腠理;取血海、三阴交以滋养阴液,充养肌肤;行间穴为治黧黑病之要穴,如《千金方》载:“面色黧黑,刺行间”。辅以补血活血之药物,使腠理得养,肤色复常。从现代医学内分泌学理论立论,该组腧穴可能有影响垂体-性腺的良好调节作用,从而使皮肤黑色素减淡而获良效。
       2  郁证(神经官能症)案
       女,17岁,学生。19820616初诊。
        主诉:神情呆滞,失眠半月余。
         
        病史:患者性格内向,平素多疑多虑。半月前猜疑同学闲话而出现表情淡漠,沉默寡语,不思饮食,夜不得寐。内服冬眠灵治疗,短暂见效。
        检查:神经呆滞,两目无神,反应迟钝,少动懒言,检查尚合作,对答尚切题,前事多忘。舌红苔厚腻,脉弦滑。
        诊断:郁证 (神经官能症),肝气抑郁型。
        治疗:醒脑开窍,宁心舒肝。
        取穴:人中、大椎、筋缩、鸠尾、大陵、肝俞、脾俞、阴陵泉、丰隆、三阴交、涌泉。
        操作:1次/d。
        经10次治疗,恢复正常,能跟班上课,1年后轻微复发,再次针刺治愈,追踪随访5年未复发。
        按:患者因思虑过度,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脾不得运,气机不畅,津聚成痰,上蒙清窍,而神明失常。故治疗以醒脑开窍、宁心安神、舒肝健脾为主。取人中、涌泉以醒脑开窍;取大陵、鸠尾以宽胸解郁,宁心安神;取肝俞、脾俞、阴陵泉、三阴交以疏理肝脾,调畅气机,健脾祛痰;又取治痰经验穴丰隆,以化痰浊、通经络;辅督脉大椎、筋缩,配任脉鸠尾,共同调理阴阳,使神明自主。诸穴合用,肝得舒泄,脾得以运化,气机舒畅,阴阳平衡,神明自主,随证自止。
       3  喘证 (肺气肿)案
        男,30岁,干部。19570305初诊。
        主诉:每于夜深子时喘息发作,已3个月。
        病史:患者每于子夜时喘息发作,已3个月,动则喘甚,呼长吸短,痰多难以咳出,伴腰膝酸软,头眩耳鸣,病初应用止喘药物暂能缓解。
        检查:形瘦神惫,端坐呼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双肺湿性啰音,X线透视为肺气肿。
        诊断: 喘证 (肺气肿),肾虚型。
        治则:补肾纳气,镇逆平喘。
        取穴:肺俞、肾俞、复溜、三阴交。
        操作:补法,留针60 min/次,间隔8~10 min行针,行针2~3 min/次,加悬灸喘息穴 (膈俞外上方2~3分外之凹陷中)1 h。每于喘息发作前10~15 min行针灸,1次/d,10次为1个疗程。
       
       患者经4个疗程治疗痊愈,追踪随访3年未复发。
       
       按:患者遇险而惊恐,郁郁不乐,惊恐伤肾,肾气不足,下元不固,而气不摄纳,呼多吸少,动则更甚;子时为阴气盛于内之时,此证阳虚阴盛,两阴相加,故子时加重。又因脾肾不足,痰饮内生,上乘于肺,肺失肃降,故喘而有痰,天明阳气渐盛则证候自缓。故治必握时机,在病发前取肾俞、复溜以补肾纳气,降逆平喘;取肺俞以宣肺平喘;辅三阴交以健脾化痰。诸穴合用,施行针灸,以补肾纳气,镇逆平喘为主,有效地控制喘息的发作,该例随着症状的减轻,发作从深夜子时逐次后延半时辰,推延至午时喘证不再发作。
       4  呕吐 (慢性胃炎)案
       女,26岁,护士。195702初诊。
        主诉:胃脘隐痛,呕吐频频5 d。
        病史:该患者素有脘腹痛呕吐病史,5 d前做阑尾炎手术,近日脘腹隐痛,腰酸肢冷,呕吐频频,不敢进食,倦怠乏力,数度呕吐,近于晕厥。      
       检查:精神虚惫,面色白,四肢不温,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腹壁反射存在,腹平坦,腹部听诊、叩诊及X线照片均排除外科疾病。
        诊断: 呕吐 (慢性胃炎),脾肾两虚型。
        治则:温肾暖脾,和胃止呕。
        取穴:涌泉 (双)。
        操作:艾灸 (悬灸) 双侧涌泉穴,持续1h。1次/d。
        治疗后呕吐立即减轻,3次治愈,追踪随访20年未再复发。
        按: 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呕吐。该证原因较为复杂,有饮食所伤,肝气犯胃,痰饮内扰之呕吐。该例素有脾肾两虚,加上术后体虚,阳气大伤,火不暖上,脾阳不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吐频频,悬灸涌泉,不仅能温肾暖脾,又可降胃之逆气。仅取此穴止呕,堪为作者之经验。
       5  关格 (肠梗阻)案
        
       男,33岁,军人。19570808初诊。
        主诉:腹部绞痛难忍2 d余。
        病史:患者2 d前军事演习,刚上山岗,突感腹部绞痛难忍,汗出肢冷,4 h后入院,诊断为肠梗阻,准备手术。
        检查:痛苦表情,呻吟不已,辗转不安,被动体位,胸式呼吸,全腹膨隆,腹壁紧张,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金属音,X线照片示肠积气有液平面。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诊断:关格 (肠梗阻),湿热内结型。
        治则:通腑降逆,泄热导滞。
        取穴:大肠俞、足三里。
        操作:取大肠俞深刺2.5寸,针感传入腹腔,捻转泻法,行针约2 min,再配足三里,留针15 min。
        患者已作好手术前的准备,为先止痛而邀余针灸,行针约2 min腹痛锐减,针后18 min矢气数次,患者顿觉舒适,半小时后再次矢气数次,经外科观察免做手术而愈。20年后相见,盛赞针灸神功。
        按:大肠为传化之腑,以通为用。该例因受暑热、劳累,热结大肠,气滞津伤,食积于肠,腑气不通传化失司而致关格,故取大肠之俞穴,配足阳明合穴,以通腑降逆,泄热导滞而获速效。针灸治疗该病,古今文献多有报道,如《灵枢·杂病》曰:“腹满,大便不利,……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等。现代临床取穴亦多以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并认为针刺足三里、大肠俞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故肠腑通畅,便秘自除。
       6  崩漏 (功能性子宫出血)
        
       女,43岁。19860512初诊。
        主诉:月经延期,淋漓不断十年余。
        病史:自诉10年前第5胎顺产,但失血较多,产后体重明显增加;继之月经延期,且经期每次持续10~12 d,淋漓不断,量多色淡质稀,常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纳呆,视物不清,神疲倦怠。   
       检查:身高158 cm,身体肥胖,体重70 kg,腹围103 cm,血压14/10 kPa(105/75 mmHg),面色白,舌淡嫩苔薄白,脉缓无力。基础体温偏低,雌激素水平偏低。
        诊断:崩漏 (功能性子宫出血),脾肾两虚型。
        治则:补肾固冲,健脾化湿。
        取穴:脾俞、肾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水分、太溪、大椎、乳根、中极、三阴交、隐白。
        操作:补虚泻实捻转手法,加温和灸三阴交、隐白。诸穴用专门手法留针感而不留针,1次/d,15次为1个疗程。
        治3个疗程后,经血量减少,体重下降4 kg,腰围减少6 cm,共治12个疗程痊愈,追踪随访8年未复发。
        按:患者生育多胎,阴血耗损,肾气匮乏,劳则伤脾,导致冲任亏损,固摄失权,血不归经,经血淋漓不断,其体形肥胖、各项检查所见都与内分泌功能调节紊乱有关,故治疗以补肾固冲,健脾化湿,调节内分泌为主。取脾俞、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脾统血,补养后天为本;取肾俞、太溪以养肾固冲;取中极、水分以调理冲任之气,加强固摄止血之功;取大椎穴壮阳气,摄气血。数穴合用,共奏益脾肾、固冲任、止血崩之功。
       7  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女,53岁,干部。19870503初诊。
        主诉:胸胁部疱疹累累3 d。
        病史:患者左胸胁部刺痛1 d,翌日该处皮肤灼热,继而疱疹累累如珠,呈带状密集排列,烧灼刺痛难忍,不敢深呼吸。伴心烦口苦,咽喉干燥,3昼夜未寐。经内服消炎镇痛剂及外敷药膏 (药物不明)、痛楚未减。
        检查:躁动不安,面黄微赤,撑臂护胁,舌边潮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数。左4,5胁间区内皮肤见大小不等密集成串小疱疹,疱疹黄色透明,尤左胸前较多。
        诊断:缠腰火丹 (带状疱疹),湿热内蕴型。
        治则:清热解毒,活络止痛。
        取穴:厥阴俞 (左)、阳陵泉 (左)。
        操作:取左侧厥阴俞,用28号毫针进针1.5寸,针感沿痛区传导到胸前,行捻转泻法约3 min,留针20 min,以厥阴俞为中心,局部并加红外线照射20 min;配左侧阳陵泉穴针刺,泻法行针2 min。
        治疗后疼痛锐减,1次/d,3次疼痛消失,1周治愈,无残留痛,追踪随访2年未复发。
        按:带状疱疹是由于病毒引起的一种非传染性皮肤病,多发于单侧,发病部位常见胸、腰、四肢及头面等处,中医称“缠腰火丹”。是因其好发于腰背肋间,疱疹密集成群,成带状,故名缠腰火丹,系肝火妄动,内蕴湿热,外感毒邪,侵袭胁肋,流窜皮间,阻滞气血的运行而出现成簇之水疱,故选取病灶临近之穴,直泻邪毒而止痛,配阳陵泉以清泻肝胆之湿热,解毒化淤,促进气血,以达活络止痛之功效。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