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带下病治疗之我见
作者:杨利侠 马戈云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带下过多 带下过少 中医治疗特点
        带下之名始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病理性带下即在《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带下》中有记载:“如其太多,或五色稠杂及腥秽者,斯为病候。”《女科证治约旨》亦云:“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驰,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从古医籍的记载及各版本的《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对带下病的描述可以看出,众医家均认为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增多,实际上,带下病除了量多之外,还应有量过少之病变。如卵巢功能早衰的前期则出现带下量少甚至全无,其实尚不能诊断为卵巢功能早衰,而以带下过少的诊断最为确切。因此,笔者对带下病的认识即从量过多、量过少两方面来论述。
       1  带下过多
        带下过多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隋代《诸病源候论》始以五色分带,即白带、黄带、赤带、青带及黑带。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从西医角度来看带下又分炎症性带下和非炎症性带下。一般而言,炎症性带下常见于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非炎症性带下与某些内分泌失调、盆腔充血的疾病及精神因素有关。
       1.1  病因病机《傅青主女科》云:“带下俱是湿证”,“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青带乃“肝经之湿热”;黄带即“任脉之湿热也”;“赤带亦湿病,湿是土之气,今不见黄带而赤者,火热之故也,火色赤,故带下亦赤耳。”由此可见,不论何色带下,其发病均源于湿邪。湿又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即指在经行、产后、人流术后胞脉虚损之时,或洗浴用具不洁,或不洁性交等湿热、湿毒之邪入侵阴道而上行,导致任、带两脉失约而发病。内湿即与脾、肾、肝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虚失运,土不制水,水湿下注,任带失约;或肾虚,气化不利,水湿不得分化,内湿下注,任带失约;或肝气郁滞,克伐脾土,肝郁脾湿而成带下。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论:“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损伤任带而发带下之病。
       1.2   分色辨证,审因论治
       1.2.1  白带《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至臭秽者,所谓白带也。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指出白带病的主要症状为带下色白,绵绵不断,如涕如唾,甚则味臭秽。是因肝郁,肝气乘脾,脾失健运,水湿下注,带脉失约而成。治宜大补脾肾之气,稍佐疏肝之品。方用完带汤(《傅青主女科》)加味。如为肾虚,气化不利,水湿下注而致者可用五子衍宗丸(《证治准绳》)加味。
       1.2.2  黄带《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阐明黄带的色、质、气味特征,其发病机理即热扰下焦,津液不能化精而为湿,热与湿搏扰于任脉发为黄带。治宜补任脉清肾火。方选易黄汤(《傅青主女科》)加味。如湿热外侵而下注伤及任带所发病者,可选用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清热利湿止带。
       1.2.3  赤白带《傅青主女科》中云:“赤带亦湿病……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灼,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而成赤带。治宜清肝火而补脾去湿,方选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如为湿毒外侵伤及任带而致者,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味。
       1.3   治疗体会
       1.3.1  辨证结合辨病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带下过多病可分为炎症性带下和非炎症性带下两大类。炎症性带下与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有关,着重在局部的病变,一般而言以湿热、湿毒为主证型。非炎症性带下主要是由于雌激素偏高,或孕激素不足而雌激素相对升高,使黏膜中腺体细胞分泌增多或盆腔充血类疾病而致,中医辨证大多属于肾虚、脾虚或肝郁。
       1.3.2   辨证要点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气属于虚证,若质清稀如涕多属脾虚湿盛;质清稀如水,冷感多属肾阳虚。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黄,质黏稠,有臭气,属湿热证;若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水多属湿毒。带下量多,色赤白相兼,质黏腻,有臭气,属湿热伤络之象。
       1.3.3  治疗特点着重对“湿”的治疗。外湿的治疗,重点使用清利湿热、解毒杀虫之法,同时应结合外治法以提高疗效。内湿的治疗,着重在调理肝、脾、肾三脏之功能,治肝宜疏达,治脾宜升燥,治肾宜补涩。治疗虽以除湿为主,但用药不可过于温燥,以免助邪火消灼阴血,以致火升水降,凝结浊物;体虚者,除湿不可过用苦寒克伐脾阳;湿热或湿浊征象较明显者,忌过于收涩,以免留邪。再者在方剂中可适当选用“风”药,取其“风能胜湿”。
       2  带下过少
        凡女子阴道内液体过少,以致不能润泽阴道,表现出带下量少,甚至全无,或伴阴道内干涩疼痛者称为带下过少。在临床中发现不少月经失调、月经后期、月经量少或闭经的患者,在病证的早期可见带下过少。对功能性不孕中排卵功能不良者孕卵发育是否成熟或健康,从带下量的多少亦可预测。本病与西医学的卵巢功能早衰、手术切除卵巢后、席汉氏综合征等导致的雌激素水平低落而致的阴道分泌物减少相似。
       2.1  病因病机生理性带下受肾气、天癸、任带等因素的影响,如肝肾阴精不足,则不能充养天癸,天癸衰少,津液匮乏,故带下过少。或因心情不畅,或思虑过度致心肝气郁,日久化火伤阴,阴虚则天癸衰少,亦可致带下过少。
       2.2  辨证论治肝肾不足证的主要证候为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部干涩灼痛,或伴阴痒,性交疼痛,头晕耳鸣,烦热失眠,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细。治疗宜滋补肝肾,养精生津,方选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味。心肝郁火证的主要证候是带下量少,甚或全无,阴道干枯涩痛,头昏头痛,烦躁易怒,夜寐不安,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脉弦细而数。治宜滋阴养血,清肝解郁,方选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篇》)加味。
       2.3  治疗体会对带下过少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明确病因,以提高疗效。由于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肝肾亏损,癸水不足,在治疗上应以滋阴养精为主,但也应根据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的阴阳变化加减药味,如经间期治疗时应在滋阴养阴为主的基础上适量加菟丝子、肉苁蓉、仙灵脾等补阳药,以利阴转化为阳,促使正常排卵。另外对阴亏火旺者应滋水养阴的同时加入炒知母、炒黄柏以泻相火,使之不再伤及阴血。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