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作者:孔月晴 王松耀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营分证 透热转气
        透热转气,最早见于《吴医汇讲》,书中收集了叶天士《温证论治》:“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王孟英将其辑载入《温热经纬》后,篇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其文改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它是热传入营分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后世温病学家从事温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所遵循的原则。至于“透热转气”的内涵,叶天士并未明确提出,以下就如何理解“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作一探讨。
       1  入营与营分证候
        入营,就是邪入营分。其途径主要有3种:一是温热邪气由卫分直接传入营分;二是温热邪气由气分传入营分;三是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未见卫分证和气分证,初起即为营分证候(伏邪内发)。营分证候的临床表现按其特点大致可分4类:即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舌红绛,无苔,脉细微)、热扰心神(心烦不寐,时有谵语)、热伤血络(斑疹隐隐)、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滑数)。营分证的病变类型及病因病机临床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热伤营阴(温热之邪,最易伤阴耗液,正如吴鞠通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一类为热陷心包(心主血属营,故营分证温热之邪首犯心和心包)。
       2  “透热转气”的涵义
        “透热”是指初入营分之热,可以运用轻清透热之品,使营热由气分外解。“转气”则是指营分之热有外出之路,营热转入气分,即可采用清气之法而得以外解。温热邪气进入营分出现一系列营分证候时,表明正气尚能与邪抗争,否则会继续内陷,深入血分。因此“透热转气”的先决条件是人体正气尚能在营分阶段与热邪抗争,驱邪外出,故已入营分的邪热仍可透转气分而解。若邪热不能外透气分,是因为营分与气分之间气机不畅,邪无出路。因此,疏通气机,才能使营分之热迅速外解。此即叶氏“透热转气”的要旨所在。吴鞠通依此在《温病条辨》中拟创了代表方清营汤,使此法更加完备,既清营热于内,又达热邪于外,使邪去则正安,病向痊愈。后世医家章虚谷在“透热转气”的注释中说:“故虽入营,犹可开达,转出气分而解”,实为切要之言。
       3  全面掌握“透热转气”法
        “透热转气”的关键是透,即疏通血脉,宣畅气机,使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通道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使营分之热迅速运转出气分外解。透的方法和用药要根据病证的特点而定。叶氏对透热转气方法的运用做了举例说明:“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渗入凉血清热之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这段原文清楚表明,叶氏治疗营分证的原则就是在清营热基础上,根据病因和证候特点参入透热转气之品。若属风热陷入营分,用犀角、竹叶。竹叶属辛凉之品清而能透,犀角味咸,清而能散,可使营热外透。如属湿热陷入营分,用犀角和银花露,二者皆气味芳香,清热化湿以开郁,宣畅气机,使营热外达。如果营分证有大便不通者,加入金汁,此药大寒,可通腑导便。若年老体弱或平素阳虚者恐难胜任,则以人中黄代替金汁通腑泄热,宣畅气机,使营热外达。
        清营汤是“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代表方,方中诸药相配,清营透热,养阴生津,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对热灼营阴证(营分证)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说明了“透热转气”法的合理性,这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方面。作为透热转气的药物,不限于银花、连翘、竹叶之属,应当分析造成营热不能外透的原因,针对其原因选用相应的药物,以开营热外达之路,使营热外透而解。如此活用则能扭转病机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4  入营之热外透的标准
        临床上对营热外透的判断主要是以神志、舌象等为依据。神志转清乃营热外透的重要标志。心烦、神昏、谵语的轻重是营热扰心、内窍闭郁程度的反映。营热外透,营中热邪减轻,心烦躁扰即减轻;内窍已开,营中热邪外达,神志必转清。舌质由绛转红,表明热减津还,营阴回复,乃营热外透的必然结果;舌苔由无苔少津转为有薄黄苔或黄苔但不焦燥,示热转气分。
        总之,“透热转气”是治疗营分证不可或缺的方法,它提示我们,治疗营分证应在清营热养营阴的基础上,详察气机不畅之因,针对性地遣药,目的是疏通周身气机,以使壅遏营分之热向外透达。临床上要灵活运用,如临证中因热郁、食滞、痰阻、气闭、便结等造成气机不畅,营热不易外透,针对性伍以透热、消导、化痰、开闭、通下等药物,使气机畅通,营热外达下泄,统属“透热转气”的具体运用。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