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川木通的本草考证及道地性考证
作者:万德光 国锦琳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木通与通草在古代本草中长期混淆,明代首次将木通单列,近代形成川木通的名称并作为主流商品流通,文献考证表明,四川地区是川木通的道地产区,古今功效基本一致。
       【关键词】  川木通 本草 道地性 考证
        川木通作为木通类常用中药的一种,使用历史悠久。2005年版《中国药典》(Ⅰ部)[1]收载的川木通基源植物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 Franch.或绣球藤Clematis montana Buch.-Ham.。关木通因引起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简称AAN)的问题,已从新版《中国药典》中删除并禁止使用。同时新版《中国药典》又新增了木通药材,收载木通科植物3个品种。由于木通与通草在古代本草记载中长期混淆,木通类药材本身品种比较复杂,加之关木通被禁用,因此久负盛名的道地药材川木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川木通与关木通性效功能近似,川木通性良,关木通有毒。在关木通被禁用之后,用川木通替代,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有必要对川木通的本草及道地性进行系统考证,为该种药材的评价和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名称考证
        古代本草常将木通与通草相混淆[2]。《神农本草经》载有通草,列为中品。唐代《新修本草》和宋代《证类本草》都只在通草项下提到木通。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才将木通单列,从通草中分出。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仍然沿用《证类本草》通草之名(实指木通),另列出通脱木(实指今之通草)。
        一般认为,由于四川地区以毛茛科小木通、绣球藤茎藤作木通入药,故名川木通。川木通一名最早出自近代《中国药物标本图影》[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第1册“木通”别名项下称“川木通”[4]。《中国药典》(Ⅰ部)自1963年收录川木通,沿用此名至2005年版[1]。这说明川木通的名称属近代命名,历代本草是以木通类名称统称,并没有明确区分。
       2  原植物考证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通草已难考证,《新修本草》《图经本草》记载的通草,从其收载的药图和形态描述,现在考证包括了木通科的三叶木通、五叶木通以及通脱木等。
        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作为木通使用,首见于《证类本草》[5]通草项下的解州通草,从药图考证表明类似于今天的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本草纲目》首次将通草和通脱木分两项列出,通草实指木通。“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二者皆能通利也”[6]。从描述看,白色的类似今天的川木通。《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了5种木通:山木通、小木通、大木通、滇淮木通和一种绣球藤,除滇淮木通外,皆为毛茛科木通[7](包括今天的川木通),但没有记载木通科的木通。清代四川地方本草《天宝本草》记载有四朵梅[8],经考证它应是四川地区使用的木通,即毛茛科的小木通和绣球藤。当代《中国药典》已明确规定把毛茛科小木通和绣球藤作为川木通的法定品种。可见,川木通的基源已明确为毛茛科的小木通和绣球藤,并成为木通类药材的主流品种。
       3  道地性考证
        川木通历来使用野生品种,基源植物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9],四川地区最多,品质优良,商品药材流通全国,并有少量出口。四川地区为川木通的道地产区[10]。清代四川地方本草《天宝本草》记载有“四朵梅”:“四朵梅”来即木通,四朵花心方为贵。不拘温热气血病,能利小便功百倍[8]。说明当时四川地区已普遍使用川木通,也为四川地区是川木通的道地产区的说法提供了证据。
       4  功效考证
        历代本草记载了木通应用的功能与主治经验[6]。《药性论》记载:“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日华子本草》记载:“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经下乳,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海药本草》记载:“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本草纲目》记载:“上解通心清肺,治头痛。下能泄湿热,治遍身拘痛。”对于川木通,《天宝本草》记载:“治冷热气病痛,解利小便。”《四川中药志》记载:“解利水退热,清心通血脉;治肾脏病水肿,急性肾炎小便不利,湿热癃闭,淋病,妇女闭经及乳闭等症。”现代中草药著述中,总结了川木通的功效“清热利尿,通经下乳。用于水肿、淋病,小便不通,关节痹痛,经闭乳少”[10]。基本与历代本草记载吻合。
        以上本草考证表明,川木通的名称经过演化后,近代才形成。其基源植物从清代开始主要就是毛茛科植物,与今天的川木通一致。四川地区就是川木通的道地产区。历代本草记载疗效与现今应用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5.
       
       [2]楼之岑.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第3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47.
       
       [3] 陈存仁.中国药物标本图影[M].上海:上海世界书局,民国二十四:116.
       
       [4]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四川中药志,第1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279.
       
       [5]唐慎微.证类本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354.
       
       [6]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819.
       
       [7]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461.
       
       [8]龚锡麟.天宝本草[M].成都棉花街文乐斋刻本,光绪二年丙子,9.
       
       [9]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28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77.
       
       [10]万德光.四川道地中药材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6.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