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益心合剂治疗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作者:成立,孙福军,吴俊喜,梅建强,刘正旺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益心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口服益心合剂,对照组33例口服倍他乐克,同期进行临床观察,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2.86%,疗效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显著改善心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四肢浮肿、自汗、尿少积分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益心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关键词】  益心合剂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益阴助阳 益气解毒 活血利水
       自200511~200612,笔者采用中药益心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35例,并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33例进行对照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68例心衰患者均为我院心血管内科、西医内科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64.5±9.8)岁;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63.7±9.6)岁;两组在人口学特征、病情、病程,以及治疗前一般体检项目如心率、血压、NYHA心功能分级、心电图、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舌象、脉象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参照陈灏珠主译(美)《临床心脏病学》中有关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制定[1]。心功能分级标准: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修订的心脏病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2]。
       1.3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在Ⅱ~Ⅲ级(NYHA),原发病为冠心病,病情相对稳定。
       1 .4  排除病例标准 
       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Ⅰ级或Ⅳ级者;非冠心病引起的心衰,伴有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动过缓(< 60次/min)、传导阻滞、急性心梗的患者,心衰合并未控制的感染;合并严重的肺、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血压≥180/110 mmHg或未控制好的高血压,需加用相关药物者;因洋地黄中毒所导致的心衰症状加重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给予低盐饮食,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双氢克尿噻20 mg,1次/d,对照组口服倍他乐克12.5 mg,2次/d,治疗组口服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之中药益心合剂,(处方组成:赤小豆15 g,红参6 g,薤白6 g,桂枝9 g,川芎9 g,黄芪15 g,炙甘草9 g,白芍20 g,黄精20 g,葶苈子20 g,葛根15 g,茯苓20 g,全当归12 g,远志12 g,百合20 g),水煎取汁400 ml,分两次温服,1剂/d,两组3个月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LVEF,CO,FS,E/A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
       1.6.2  参照200205第1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症状分级量化表,将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严重程度记分。①心悸:休息时无症状,轻微活动即会引起心悸,不能进行日常活动记6分;正常活动时明显心悸,休息后可缓解,可勉强坚持日常活动记4分;正常活动时稍感心悸,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记2分;无心悸记0分。②气短:平素不活动亦感气短喘促记6分;稍活动后气短记4分;一般活动后气短记2分;无气短记0分。③疲倦乏力:精神气力严重疲乏,难以坚持日常活动记6分;精神疲乏、全身无力、勉强坚持日常活动记4分;精神不振、气力较差、仍可坚持日常工作及活动记2分;无疲倦乏力记0分。④四肢浮肿:指陷性浮肿+ +以上记6分;指陷性浮肿+~+ +记4分;晨起晚间轻微浮肿记2分;无浮肿记0分。⑤自汗:平素即自汗,动则汗如水渍状记6分;不活动皮肤微潮,稍动则更甚记4分;活动后微汗出,略有湿衣记2分;无自汗记0分。⑥尿少:尿量明显减少,24 h尿量100 ml以下记6分;尿量减少,24 h尿量400 ml以下记4分;尿量稍减少,24 h尿量1 000 ml以上记2分;无尿量减少记0分。
       1.6.3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1.7  疗效标准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5月第1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心功能达到Ⅰ级或心功能提高2级为显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级为有效;心功能分级无变化为无效;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为恶化。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NYHA分级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表1  两组心功能NYHA分级疗效比较(略)
       2.2  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表2  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比较(略)
       2.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结果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略)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见表4。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略)
       )
       2.5  安全性评价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5例,4例表现为心动过缓(<60次/min),1例表现为血压过低(收缩压<90 mmHg或/和舒张压<60 mmHg)。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均无异常。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急性心梗后及早再灌注干预存活患者的增加,使心衰人数迅速增加。美国65岁以上人群中心衰患者占6%~10%[4]。国内调查显示,心衰患者占同期内科住院患者的3.8%[5],心衰的防治面临严峻挑战。2001年欧美相继公布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制定了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为基石的规范治疗策略,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限制了药物的使用,患者又不能仅仅根据症状判断治疗效果,使“有效药物”和“有效剂量”难以推广[6]。如何提高心衰治疗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因此,我们探索以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医目前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有“温阳、活血、利水”,这与西医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方法可谓异途同归。大量事实证明,旧的治疗原则虽然能够暂时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对患者的生存率却没有意义,有的治疗反而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7]。心衰治疗不应仅仅局限于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缓解症状,还应兼顾到对神经内分泌激活的干预和对心室重塑的干预[8]。回顾我们的中医文献,由于局限于传统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所以治疗方法除温阳、活血、利水外,还有泻肺、养阴、益气等方法,虽然研究结果也证明有改善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等作用,但并没有带来突破性进展。而且,目前关于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报道,大部分是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即对照组为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治疗,因此不易观察中药的单独疗效。随着现代医学对心衰病理、生理认识和医疗观念的改变,不能不对中医治疗心衰的一些观念和措施做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我们经过长期临床观察,结合现代医学对心衰病理、生理认识和医疗观念的发展趋势,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常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病情复杂,发病机理可见气虚、阳虚、阴虚、血淤、毒邪等表现。在此基础上,拟定心衰治疗以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为大法,组方用于临床,已取得良好疗效。方中红参大补元气;黄芪、茯苓益气利水;桂枝、薤白温经通阳,助一身之阳;黄精、百合、白芍、远志滋阴养心;川芎、葛根、全当归活血通脉;葶苈子、赤小豆利水解毒;甘草调和诸药。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的治疗方法体现了现代医学治疗心衰的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干预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室重塑的新观念和发展趋势。
       观察结果表明,益心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显著改善心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益心合剂治疗心衰明显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更有利于患者的接受。由于本观察例数有限,资料尚不完善,故对益心合剂的疗效需要做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灏珠(美).临床心脏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33.
       
       [2]张子彬,Tsung O.Cheng,张玉传.充血性心力衰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
       
       [4]Packer M,Cohn JN,Abraham WT,et al.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J].Am J Cardiol,1999,83(2A):13.
       
       [5]秦爱琼,鹿庆华,蒋卫东,等.单中心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状况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3):203.
       
       [6]胡大一,吴 彦.规范心力衰竭治疗 加强患者管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6):495.
       
       [7]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2.
       
       [8]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第2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4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