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肝著五症的辨治浅析
作者:苏绪林, 李勇华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肝著
       关键词:肝著;症状;辨证论治
       胁痛、腹胀、乏力、食少、肝脾肿大这五大症是肝著患者的常见表现。中医辨证论治往往是以当时突出的表现为着眼点,其他则在药物的加减中予以处理。这样,五症的辨治在肝著患者的治疗中就占有重要地位。现结合目前中医对此的一些认识浅析如下。
         1 胁痛
       肝气郁而不畅,甚至横逆,木旺克土,脾虚失运,水湿停积,肝气郁久生热,湿热交争,作胀作痛,此为胀痛;肝郁化火,或胆火炽盛,邪正交争,导致肝区灼热而痛,此为热痛,亦有肝肾阴虚,肝木失养所致者:肝血瘀阻,结于胁下,肝之络脉阻塞,渐积而发为痞块,成为疼痛之根,此为柱痛;肝气郁滞,失其条达,滞而不通,发为窜痛;肝病日久传脾,或素有脾虚,致中气下陷者,发为坠痛;肝病日久及肾,肾水亏乏,肝木失养,导致肝肾阴血虚,肝体燥极,失其柔润之性,则见胁痛隐隐。
肝郁为患,选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疏达之剂,注意理气药常配用白芍、木瓜、石斛等敛肝药物,以防耗伤正气。湿热为患,选用二金汤,龙胆泻肝汤等清热利湿之剂,清热用龙胆草、黑栀子、青黛、川大黄较好,利湿用滑石,苡仁、茵陈、苦参等较好。郁而化火者,选用清肝散、龙胆泻肝汤之类。瘀血为患,选用二甲化瘀散、化坚丸等,药如山甲、鳖甲、丹参、三棱、莪术、生牡蛎红花等,常配用泽兰、生瓦楞子、土元、水红子、射干、三七、王不留行等,一般以丸散缓图。肝病及脾,选用补中益气汤。肝肾阴血亏虚者,选用一贯煎、滋水清肝饮及归芍地黄丸等。
         2 腹胀
       肝气郁闭,失其条达之性,甚至横逆犯胃出现气滞腹胀;湿热交争,热则产气,以至气体充斥腹内,使脘腹胀满,缠绵难愈:瘀阻气机,亦可致腹胀:肝郁生热,热伤脾胃,或肝病传脾而成肝郁脾虚,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均可致脾虚腹胀:肝病脾虚,若再饮食不节,则可见食积腹胀。
 
  肝郁脾滞者,治以疏肝理脾为主,常以柴芍为主的四逆散,药如柴胡、白芍、厚朴、鸡内金、佛手、香附、青皮、川楝、大腹皮,以及川军、枳壳之类。湿热腹胀,应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加用升清降浊、通利二便的药物,方如三仁汤等。血瘀致胀,可选用大黄虫丸,复元活血汤、失笑散等。肝郁脾虚腹胀,选用柴芍六君子汤。食积者,选用四消饮子,药用神曲、山楂、麦芽、槟榔、炒卜子等。顽固性腹胀,考虑将这种气胀从三焦中加以驱除,结合常用的逍遥散及治疗久瘀,可用疏肝开肺方,药如柴胡、赤芍、当归、丹参、牡蛎、广郁金、川楝子、桃仁、紫菀、桔梗等。
         3 乏力
       肝病湿热产生病机复杂,湿性粘滞,最易阻遏经脉,妨碍气血津液的荣运,或者出现失濡,或者出现湿困的沉重乏力;肝气郁结,气机郁闭,血流不畅致瘀,或因虚致瘀、经脉失养,则病人感到疲劳乏力,休息则气血运行迟缓,症状加重反之活动后气滞者可减轻;肝病易乘脾,使脾胃运化功能受到影响,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到全身,内不能养脏腑,外不能荣四末,故而乏力:病久肝血亏耗,不能濡养经脉,亦可出现乏力:肝藏血而肾藏精,精血相资,肝肾同源,彼此相及均可致肝肾阴虚,从而产生乏力及相应的症状。
       湿热蕴结乏力,热为主者用龙胆泻肝汤酌加赤小豆、田基黄、车前草等:湿为主者用茵陈四苓散;三焦弥漫者,用三仁汤;气滞者,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血瘀者,可用水红子、泽兰、炒土元、马鞭草、鸡血藤、瓦楞子等;血虚者,用补肝汤;脾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肝肾阴虚者,多用归芍地黄汤;下肢无力者,加用川断、桑寄生、枸杞子补肾壮腰,疗效较好。
         4 食少
 
  湿热聚于中焦,壅塞脾胃,清气当升不升,浊气当降不降,清浊相溷,郁滞不化而造成升降失调,可出现胃呆纳少;肝病疏泄失常,进而伐土犯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及肝病过程中过用辛散苦寒或香燥刚补之品损伤脾胃,故见食少:木火偏盛,邪热伤阴,或烦劳郁怒,五志过极,耗伤胃津,或进食温热辛辣之品,或过用辛散药物劫阴,均可致胃阴不足而出现食少:肝病患者饮食不节,造成脾胃壅塞,出现食少。
       湿热食少,宜清热利湿与芳香化浊。清热利湿可用平胃散、三仁汤及龙胆泻肝汤。加强祛湿有三法,苦寒燥湿用芩、连、栀、柏、滑石、甘草,解毒燥湿,用土茯苓、苦参、赤小豆、败酱草,苦辛除湿用川朴、  藿梗、生姜等辛开和芩、连、龙胆草等苦降。芳化可用一加减正气散:川朴、  藿梗、云苓、陈皮、杏仁、神曲、麦芽、茵陈、大腹皮。正虚食少,用楂曲六君子汤,酌加炒山药、鸡内金、嫩蔻仁、谷芽及少量龙胆草。阴虚食少,可用一贯煎、沙参麦冬汤、养胃汤等。积食所伤,可用楂曲平胃散,枳术丸、保和丸等。
        5 肝脾肿大
       肝脾轻度肿大,质地尚软,同时多兼见胁肋胀痛、烦躁易怒等症,常无明显瘀血征象,多责之于肝气郁滞;肝痛气机失其条达疏布,遂使肺失肃降,脾失健运,肾失开阖,水道壅塞,水湿停滞,聚饮为痰,痰湿凝结,阻于血络,亦可形成肝脾肿大:肝气郁滞、湿热内羁阻遏气机或气虚血运不畅等致血瘀而形成肝脾肿大;就肝著整个病程而言多属本虚标实,除肿大的肝脾作为积块局部属实证外,其余毒露正败之象,如形体消瘦,气短乏力,纳呆便溏等,多为脾气虚弱为主:实际上,肝脾肿大在痰湿阻络、痰血凝滞的病理基础上,往往还夹有肝肾阴虚、肝血虚。 
       肝气郁结者,宜疏肝行气,常用柴胡、枳实、香附、青皮、陈皮、川芎、佛手、香橼、苏梗、玉蝴蝶、郁金、木香、合欢花等,常配白芍、木瓜等滋柔甘缓之品。痰湿凝滞者,常用清夏、象贝、蛤粉、射干、炒杏仁、陈皮、夏枯草、桔梗、海藻、昆布、海浮石、全瓜蒌、苡米、生白术等。瘀血停着,结于胁下,常用丹参、赤芍、三七、水红子、桃仁、鸡血藤、郁金、马鞭草、泽兰、当归、山楂、土元等。质地坚硬者,要软坚消积,常用鳖甲、龟版、穿山甲、生瓦楞子、生牡蛎、内金粉、三棱、莪术、山慈菇、三七、石见穿等。脾气虚者,宜健脾磨积,常用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桂圆肉、莲子、芡实、扁豆、怀山、苡米、石斛、木瓜、乌梅、太子参等。益气健脾稍佐活血软坚,或进汤剂调补,或以丸散缓图。补肝肾之阴,养血柔肝,可选用当归、白芍、丹参、王不留行、藕节、龟甲、鳖甲、生牡蛎等。亦可注意选用一些有很好疗效的药对,如丹参与茜草,合欢皮与白蒺藜。
       
  (万县中医药学校,重庆  万州404000)  
       收稿日期:2005012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