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试论中药剂量的不准确性
作者:伍敏生, 伍月红

《时珍国医国药》 2004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药剂量
       关键词: 中药剂量;不准确性
       古代许多中医典籍其剂量数字一律是用繁体大写的,目的是避免混淆,误会。所以中医是很注意剂量的准确性的。然而中药本身存在着不准确的因素,中药剂量具有不准确性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不准确的因素有下面几点。
       1  估量
       古医籍中所记载量取药物的量具如:匕、勺、盏等就是估量单位,还包括撮、溢、束、握等。撮,三指并拢所能取的量,多指散、末药。《范汪方》称:“三撮为一匕,五撮为一勺”。以匕、勺取药,抄取至不落下为度。散药的粒度和组成都会影响其不落的高度,其实际体积不可能完全相同。溢,是古代的一个估量单位,以一手所能盛的叫溢。束、握皆为以手取药的量。
       很明显,以手量取药物为估量单位,因个体差异,用大小有别之手取要求剂量准确之药,其造成的不准确性是显而易见的。用器皿作单位,在度量衡混乱的古代,形状大小并不完全一致,规格难以统一,并不十分准确,只能是估量。
       2 拟量
       即以实物比拟的重量或容积。用作比拟药丸大小的标准,如麻子大、小豆大、大豆大、梧子大、枣大、蛋黄大等等。中医习惯上将上述作为制备丸剂的大小标准,但各种文献记载不尽相同,有1小豆相当于2麻子、3麻子的,也有如《雷公炮灸论序》载:“如小豆许者,取重八两鲤鱼目比之”,所谓鲤鱼目,究竟指鲤鱼的眼球还是晶体并无说明。这些均没有统一的说法,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随历史发展,某些实物大小发生变化,趋于变大,或所取参考实物产地不同、大小不一。故传统的用拟量单位为标准 ,所服用药丸的剂量并不准确。 
       3 数量
 
  以数定剂量,在较均匀个体的药物,有其方便之处,也较准确。但随着时间、物种、出产的变化,古今药物的数量很难取得一致的重量值。数量单位多用在种子果实类、昆虫类中药。对于毒性不大或作用不很强烈的药物,个体间的重量差异或许不会有太大影响,但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别。如十枣汤,方中用大枣10枚,经测山东大枣粒重3.8~8.1 g,平均5.3 g;北京大枣粒重0.8~4.9 g,平均2.7 g。山东大枣最大粒重的10枚,大约是最小粒重的22枚,是北京大枣最小粒重的100枚,差异是相当大的,即使按平均值计算,10枚山东大枣,约相当于北京大枣20枚,差异仍然不小。最重要的是一些剧毒药物按数量计,则问题更大。如剧毒药斑蝥,民间验方中仍有以只计算剂量的。斑蝥最常见的有大斑蝥和小斑蝥两种,大斑蝥平均体重206 mg ,小斑蝥平均体重50m g ,1只大斑蝥约相当于4只小斑蝥的总重量[1]。如以只计算,误差整4倍,未免太大,而这两种斑蝥用药时常混合不分。从这点来讲,枉论剂量的准确性了,用药安全也成问题。
        4  来源差异
       中药是天然产物的制成品,其质量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有许多是不可控制的,因而不可能保证质量的一致。以植物而论,我们无法控制不同地区土壤、气候的一致;中药产地甚多,有些全国各地均有出产,差异明显存在;即使同一地区,每年的气候、土壤总会有不同;同时采收的植株和季节亦存在个体差异,仍然不能保证均一的质量。
 
  这样看来,无论称量如何准确,药物中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量,不可能是准确一致的。准确的称量实际并不能给予病者准确数量的有效药物。
       5  调配和煎剂的问题
       其本身也存在不准确因素。调配中药处方时,用递减法称量分剂,是比较准确的。实际工作中的调配,一次称总量后分若干剂的过程,只能保证不超过允许的误差值,更不要说古时靠抓、估的调配方法,而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方法说明前人就是这样调配的。
       相比较而言,煎剂就更难规范化了。以汤剂为例:用传统的煎煮方法,影响煎煮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煎煮时间是重要的,包括先煎、后下等的时间要求,一向都很含糊,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还有火力,文火、武火同样没有一个标准可循。不易控制的还有蒸发量,它同煎煮器具的质量、口径有关。所有这些都很难达到规范化。无法得到准确的煎出量,病者实际服入的煎出成分的量就肯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处方,不同剂次的实际服入量并不准确[2]。
       6 剂量单位的换算问题
 
  清代以前的几百年间,每两相当于37.3 g,每钱3.73 g,民国年间开始使用市秤,每两相当于31.25 g  ,每钱3.125 g ,有近20%的差异,很明显,实际药量减少近20%。现代中药剂量改用标准单位g 以后,16两制1市斤等于500 g,1两约30 g ,1钱约3 g[3],习惯上,大多取了整数,累计16两只有480 g。按每钱3 g换算,剂量又少了4%,不要求零头,有许多方便之处,但也意味着少了一分准确。令人这样认为:中药剂量多少只是约定的整数值。                                                 
  7 讨论
       剂量,从来都是中医的不传之秘。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治疗同样疾病用相同的药物,不同学派所用剂量有时会差上几倍,疗效却未必相差悬殊,毒副反应也不会有成倍的差别。.临床上有一种常见的情况,一个处方中,重复开同一味药,剂量不相同,有些相差达25%,开方者认为两个剂量均能达到预期效果。剂量的不准确性更以书面形式体现。这些事例使我们认为:中药治疗的有效剂量可能有一个较大的变动范围,不一定必须十分准确。或许,这也可以认为是老弱年少的个体差异的调节。当然,为安全见,有毒或大毒中药,其剂量还是应该严格、准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医学知识的深入认识,以及医疗技术的科学发展,对药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和趋向规范化。虽然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很多且有不准确性的存在,但规范中药材质量,明确药物有效成分,提高疗效,较准确地制定中药治疗剂量,对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及中医药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广东药志》编辑委员会.广东中药志,第1卷[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780780.
       [2]翁维良,房书亭.临床中药学[M].河南:河南科技出版社,1998:4647.
       [3]国家计量局.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04106.
       (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510150)
       收稿日期:2005031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