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治疗选择及预后分析
作者:彭金军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05~200605收治的112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病例中西医非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112例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疗效满意,值得推荐。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  中西医结合;  预后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1]是指腹部手术后早期(2周左右)发生的肠梗阻,多是因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或已有炎症,腹腔内有广泛粘连,剥离后的浆膜层有炎性渗出,肠袢相互粘着,有些可能还有成角的现象。说明这类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性因素,但无肠绞窄的情况。它并不是一种新的肠梗阻类型,只不过为突出其特征,称之为“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其治疗方法经历了非手术-手术-非手术的的变迁,但其疗效均不理想,尤其是一些医家不负责任的反复手术,其失败率更高,致肠外瘘、腹膜炎、短肠综合征的发生率普遍存在。我院外科从200105~200605对收治的112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12例,男48例,女64例,年龄22~78岁,平均46.8岁;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阑尾切除术36例,胆道手术8例,胃大部切除术11例,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9例,外伤性脾破裂3例,妇产科手术26例,因粘连性肠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2次手术)19例,所有收治病例均发生在手术后2周内,停止排气排便与腹痛腹胀是其主要症状,更有特征的是腹部有一固定的、具有明显压痛的肿块,腹部X线平片可见多个液平面,并显示有肠腔内积液的现象,腹部CT片更能帮助诊断,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肠腔内无显影剂等。本类肠梗阻因肠袢相互粘着,未见有肠绞窄现象。
         2  治疗方法
       因本组无肠绞窄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
       2.1  禁食水,放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
       2.2  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3  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合理的抗生素。
       2.4  重点采用复方大承气汤胃管注入及大承气汤肛门滴注:复方大承气汤组成:川朴30 g,炒莱菔子30 g,枳实15 g,桃仁10 g,赤芍15 g,生大黄15 g(后下),芒硝15 g(冲),水煎取汁150 ml,由胃管注下后闭管2 h,3次/d。大承气汤组成:枳实15 g,川朴15 g,生大黄15 g(后下),芒硝12 g(冲),煎成200 ml,病人右侧卧位,以细肛管插入乙状结肠(自肛门插入15 cm),待药液温度适宜时持续肛门滴入,约60滴/min,6 h后无效可再滴1剂。
       2.5  针刺疗法取穴足三里、内关、天枢等,均为强刺激,留针30 min/次。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2]中肠梗阻的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有排气排便,X线腹部摄片检查无异常发现,肠腔内无积气、积液,为临床治愈。本组112例,全部临床治愈,治疗时间1~6 d,平均3.5 d。
         4  讨论
       4.1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最常见的原因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引起的粘连[3]。腹膜是一层很薄的浆膜,表面由单层间皮细胞组成,具有丰富的感受器,一旦遭受损伤或刺激,迅即发生反应,表现为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的渗出性炎症。腹膜分泌大量浆液性渗出液,以减轻刺激,稀释毒素。渗出液中巨噬细胞能吞噬细菌、异物和破碎组织,形成凝固的纤维素渗出物,此外,创伤或术中腹腔积血未能彻底清除,大量纤维素不能完全吸收,在局部凝固机化,均能造成肠浆膜面的粘连。正因如此,对于本病的治疗,手术虽可解除梗阻,但术后还会形成新的粘连,可能再致梗阻。文献中,Pickleman提出:“手术后早期小肠梗阻多数是由于粘着与炎症引起,宜先行非手术治疗”(Ann Surg,1989;21∶216),说明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4.2   本病属中医“关格”“肠结”和“腹胀”等范畴中,因腹部手术致脏腑功能失调,肠道阻塞不通,气机不利,气血淤滞而发病,治疗当以通为用,大承气汤为泻下法的代表方,具有通里攻下、峻下热结、活血化淤之功效;方中加用莱菔子、桃仁、赤芍即成复方大承气汤,大大增强了降气通下作用,有利于积滞下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4]:大承气汤能显著增加肠蠕动,增加肠血流,改善肠管血运状态,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具有明显的抑菌和抗感染作用。
       4.3  关于中药肛滴的作用机理,顾伯华[5]认为,慢慢滴入药液到一定量(50 ml以上)时,则可刺激直肠壁感受器,通过盆腔神经将冲动传入脊髓腰骶段的排便中枢,且上传大脑皮质引起“便意”而发生排便反射。排便中枢通过盆腔神经传出冲动则使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收缩,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使粪便排出,同时通过支配腹肌与膈肌的神经使腹肌、膈肌收缩,增加腹压,肠蠕动增加,促使排便。当灌入之中药达到更大容积时,便可刺激横结肠引起结肠“集团蠕动”使肠之蠕动更加活跃,使肠内积聚之热结,一举排出,达到通腑泻下作用。
       4.4  针刺治疗肠梗阻的机理为在神经和体液因子的参与下,调整了肠道机能,使肠道发生了有效的运动,改善肠道血运,促进肠道吸收,从而有利于肠梗阻的解除。
       4.5  鉴于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是腹腔手术后的并发症,因此围绕手术问题做好预防尤为重要[6]。腹部手术中操作要轻柔,止血要细致,彻底消除腹腔内积血和积液,预防和控制腹腔内感染,避免肠管过久暴露于腹腔外和肠壁浆膜的损伤,杜绝大块结扎组织、异物残留和有张力缝合,手术人员应将手套上的滑石粉末洗净,术后让病员早日起床活动,并采取针刺足三里、内关、天枢等穴及中药治疗促进肠蠕动都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总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是腹腔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重要的,一旦发生应及早发现,且采取合理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绝大部分病人很快可以治愈,且忌不讲原则的手术治疗,造成手术-粘连-再手术-再粘连的恶性循环,望能引发同行深思。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5(18):387.
       [2]  张晓军.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272.
       [3]  陈国卫,刘玉村.肠梗阻的手术适应症和剖腹探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7):398.
       [4]  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2.
       [5]  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70.
       [6]  陈淑珍,夏振龙.腹部急症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45.
       (河南省漯河市中医医院  462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