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柴胡桂枝汤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浅析
作者:刁娟娟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柴胡桂枝汤;,,小儿发热性疾病;,,《伤寒论》
       摘要:针对儿科多用寒凉畏用温热之弊,探讨柴胡桂枝汤在儿科热病中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以期扩大该方应用。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  小儿发热性疾病;  《伤寒论》
       柴胡桂枝汤见于《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用于治疗太阳与少阳同病,临床各科应用广泛,日本汉方医学也对该方研究颇多。发热是“儿科第一证”,在儿科临床尤多见,传统认为,发热性疾病本易伤津耗液,用温热药更易助火为患,加之小儿体禀纯阳,自钱乙以降,临床医者多惯用寒凉之品,畏用温散之品,如处方麻黄汤中无麻黄,桂枝汤中少桂枝,经方失于有名无实,极大的限制了儿科临证的疗效。今将柴胡桂枝汤在儿科热病中的应用作一探讨,以期扩大其临床应用,减少儿科同道治小儿热病多用寒凉,畏用温散之弊端,使经方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中医的特点是辨病辨证论治,在疾病确诊之后,辨证对确立正确的治疗尤为重要。伤寒名家刘渡舟言“主症是辨证的关键,反映了疾病的基本变化”[1]。众多伤寒名家主张有是证用是方,不必拘泥太多。柴胡桂枝汤主症为“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结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具体分析如下:
       1  病程“伤寒六七日”言其发病约数,因病发于太阳,不解已入少阳,出现太少合病,伤寒六经传变有一定时日,所以发病初始多不适宜,多在发病3~4 d后出现该病主症。
       2  主症“发热微恶寒,支结烦疼”经言“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风寒滞于肌表,则肢体关节酸痛――此言有太阳表证未解,但支节烦疼较之头项强痛、周身疼痛病情明显轻微[2]。小儿恶寒多不会表述,临床见症为蜷卧就怀;虽多言恶寒微则发热亦微,但众多医家记载有效病案可见有往来寒热、潮热、微热、热病差后更发热、身热等多种热型,故临床热型热度非主要认证依据,只要与太少合病相符,即可处方。
       3  主症“微呕,心下支结”言邪已入少阳,犯胃则纳差轻微呕吐,少阳经脉布胁肋,故出现胸胁苦满之轻症-心下支结,即腹直肌在上腹部分的肌紧张状态。微呕与心下支结较心烦喜呕、胸胁苦满虽是同一类证候,却病情轻浅,且少阳为病之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均可伴见。所以患儿虽发热而多精神淡漠。辨证既清,施治即明。柴胡桂枝汤是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各半量合剂制成,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则微呕、心下支结可除;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则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可愈。故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邪透表,内证得之,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共奏太阳少阳表里双解之功。王长洪教授认为无论外感发热或内伤发热,无论高热低热,无论病程长短,只要药证相符,均有疗效[3]。江苏儿科名医王益谦亦善用此方,认为其用治疗一切外感热病寒热稽留不退或发热4~5 d,先是日晡恶寒,渐渐发热,有时发热至39℃左右,待天明方热退,有轻微口渴,舌苔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有时胸闷者,皆可用本方进行治疗。尤其是开始发热即静脉滴注抗生素、激素,热退后再反复发热者,必用此方。王老提出运用此方的辨证特点:一是无器质病变;二是检验无明显血象变化,肥达反应阴性,抗“O”、类风湿因子阴性;三是发热之前均恶寒,说明表邪未解,太少合病;四是胃肠不适,体弱易反复外感,且静脉滴注西药不愈者。王老认为运用本方须注意的是:病在太阳,发热,头疼身痛无汗且未见少阳症状者;发热口渴烦躁,有内热者;肺有器质性病变者均应忌用[4]。治疗发热一症,本方应重用柴胡、黄芩,两药合用有较强的退热作用,尤其是柴胡用量视发热程度而有所递增,如高热达39~40℃以上,柴胡用量可达24~30 g。《伤寒论》原方中柴胡以量大效专成为君药,用量为4两。柴胡现代药理研究,有解热、镇静、镇痛、镇咳、抗菌、抗病毒、抗炎、促进免疫功能[5],其不良反应有:过量服用可以导致血压升高、恶心、呕吐、水肿、少尿或无尿。本人使用柴胡及其类方数年,尚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中医界有“柴胡竭肝阴”的传言,临床验证有一定的片面性,只要配伍得当,掌握正确的用药时机,是完全可以避免上述副作用的。 其余黄芩、桂枝、芍药、人参、生姜皆为等量1两半,临床处方中药物可根据患儿实际灵活用量,但比例不宜擅改,否则方亦有变。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柴胡桂枝汤颇多,且制成成药,但皆依原比例,而剂量甚小,说明中医制方剂量之比例反映了君臣佐使的关系,并确定了其临床所治病证的不同,故临床处方必须注意方中药物剂量比例。柴胡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对于小儿发热性疾病只要能够辨证准确,放胆用之,其效迅捷。
        参考文献:
       [1]  陈  明.刘渡舟运用猪苓汤的经验76例验案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41.
       [2]  李金华.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
       [3]  杨  卓. 王长洪教授运用柴胡桂枝汤的经验述要[J].中医药学刊,2005,23(5):795.
       [4]  黄  煌.方药心悟――名中医处方用药技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87.
       [5]  王  波.柴胡桂枝汤的药理作用及其临证应用[M].南京:中医药学刊,2002,20(2):190.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