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探讨
作者:温红娟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实现某一行为目标的一种主观上的判断、信心或信念,与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同伴群体、情感的唤起、言语说服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实现某一行为目标的一种主观上的判断、信心或信念。这个概念是Bandura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是在其自主系统中起主要作用,而不仅仅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人们对知识获取或者行为的反应方面上[1,2]。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把人类行为的控制因素区分为决定行为的先行条件和结果条件。作为行为的先行条件,“期待”这种因素引起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Bandura把效能期待和结果期待作了区分,指出为了预测人类行为也必须考虑效能期待,强调了它的重要性。自我效能不只是个体对即将执行的活动的未来状态的一种事先预估,还会影响到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中的动力心理过程功能的发挥。日益增多的研究证明,自我效能在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方面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理解自我效能及个体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本文现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总结如下。
       1  直接经验是学习者自己的的亲身经历,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成功的经验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多次的成功会使人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做事会更有信心,反之则易使人对自己丧失信心。但是,这种关系不是完全成立的。成功、失败的经验对预期的影响与所处的条件有关,例如,最初的失败会使以后的自我效能期待显著降低,但是,经过多次成功之后,即使失败也不会产生强烈的消极影响,反而会促使人作进一步的努力,面对困难的坚持性增强,经受这样的磨炼后技能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成功、失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发生影响,与人对成功、失败的主观理解有关。一个多次经历成功的人自然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对自己行为有效性的评价必然会高,反之则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的有效性抱有较低的期待,并且这种对自身的主观知识还会泛化到其它情境中去。 除此以外,任务的难度,个人努力的程度,社会支持的多少都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如果任务很难,或个人没有付出多少努力,或社会支持很少,这时的成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也不大可能使之降低。若任务简单,或费力不大,或外援较多,这时即使成功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也不大,但如失败则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
       2  替代性经验是指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所需性的知识,从中寻找对自己有益的经验。
       这种认识是通过将他人与自己比较形成的。即,在进行效能感评价时,人有时会借助于和以往示范者的类似性比较,所说的类似性除任务外,还包括示范者的熟练度、忍耐力和专长等方面的相似性。当一个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成功时,他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自己也会积极地尝试、努力。相反,当看到一个与自己具有类似能力的人,虽然经过巨大的努力,还是失败了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能力也不会有高的评价,他自己因害怕失败也不愿付出太多的努力。
       3  家庭因素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最早、最多,同时也是最大的。父母的自我效能水平、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所处的社区环境及家庭结构,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家庭中的子女自我效能的发展。
       3.1  Bandura从父母的行为中获得的替代性经验 Schneewind的研究指出,可以用父母具备对子女应承担的教养责任能力的自我效能高低,来预测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教养孩子的能力,这是子女自我效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来源。有研究表明,那些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的父母常常会遇到诸如身体健康及精神压力方面的问题,进而影响家庭气氛,这会对家庭中子女的自我效能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3.2  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自我效能发展有一定影响一般研究认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父母比那些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父母对子女自我效能发展的影响更大。但也有研究认为,即使两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同,如有一方的父母意识到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那么其子女自我效能发展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3.3  不同家庭结构中,子女的自我效能的控制源存在差异 Schneewind的研究发现[3],家庭结构对子女自我效能的发展会造成影响。独生子女和家庭中的长子的自我效能表现出较强的内源性控制信念(internal control belief),也就是说,个体行为受内在动机支配。具备这种信念的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事态的发展,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是由自身因素决定的;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的自我效能倾向于外源性控制信念(externalcontrol belief),也就是说,个体的行为受外在动机的支配,具备这种信念的个体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的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着自己的行为。
       4   学校教育
       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终生学习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4]。终生学习者特别需要具备这样的效能信念,即相信自己具有完成学习目标所要求的能力、对学习过程有充分的控制能力,在面对困难时仍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学校教育能够促进这些信念的确立。那些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会营造好的学习环境;而那些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的教师,则常依靠外部诱导和消极的惩罚来逼迫学生学习。既降低自己对实现教育目标的期望,又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正常发展。
       5  同伴群体
       同伴群体主要是通过同伴之间的模仿学习来影响处于其中的学生的自我效能的发展进程[5]。通过观察一个与他们条件相近的人获得成功,学生从中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并且能促使他们自己也去完成相似的任务,相反,如果在看到与自己条件相近的同学在完成某项任务失败时,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也同样缺乏要获得成功所需要的那些能力,并且他们会规劝自己不要去尝试做这项工作。榜样的示范作用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是强有力的,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有很多相同点,易观察和模仿别人的做法,而伙伴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较大的相似性环境。这些特点增加了他们之间通过模仿而相互影响的可能性。榜样的示范作用对那些还不确定自己的学业能力水平的学生有更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也对那些曾经历过相类似的困难而犹豫不决的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力。
         6  情感的唤起
       在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感情易于被唤起,其程度依赖于环境提供的关于个人能力的信息量[6]。情感唤起的水平愈高对成就行为的妨害越大,对成功的期待减弱。即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有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躁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人处于焦虑情境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感觉到无能感不断地得到强化,以至于对事态产生厌恶感,这种厌恶感又会导致对情景的恐怖情绪。有些学生的考试焦虑就是这种情况。通过学习行为控制方法,可以抑制这种不良情感的唤起。
        7  言语说服
       别人的言语暗示,鼓励、说服能使自己相信可以做从前不曾做到的事。这种言语劝说在面临困境时也容易消失。其效果还要依劝说者的可信性、社会声望和地位而定[7]。了解以上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外部强化理论、社会比较理论、归因 、学习策略等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从而帮助其更好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不是简单的预测未来,是倾向于通过行动创造未来,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在人类动机中占有核心位置”。
       参考文献:
       [1]  Bandura,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84(3):191.
       [2]  Cairns,R.B.,Cairns, B. D.,& Neekerman, J. J.(1989. Early  school  droport:   Configurations  and  delerminants.   Child  Development, 60,  1437.
       [3]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24.
       [4]  石雷山,李六水.从多元化智力看学生自我效能的发展[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2003,20(5):39.
       [5]  贾珍霞,王利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7:39.
       [6]  王才康,何智雯.父母养育方式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6(11):781.
       [7]  巩如训,李英杰.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04,5:47.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