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张氏白芥子涂法在虚寒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胡月华,何扬子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张氏白芥子涂法;,,虚寒性疾病
       摘要:从药物的作用、穴位的作用、气候的作用论述张氏白芥子涂法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作用机理,并论述其在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胃脘痛和痹证中的作用。
       关键词:张氏白芥子涂法;  虚寒性疾病
       白芥子涂法是清朝名医张璐所创立的一种疗法,用于治疗冷哮。《张氏医通》载:“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后人扩展了其应用范围,作为三伏天天灸常用方法,除用于治疗冷哮外还用于各种虚寒性病证,如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溃疡病、慢性胃炎等。白芥子涂法无一味大补脏腑之阳的药,为何能有效治疗这些虚寒性的疾病呢?其理论依据是什么?笔者试从治疗机理和临床应用谈谈对此的认识。
       1  治疗机理
       1.1  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理论指导《素问・血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意思是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属于中医学中的未病先防。对此张介宾指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也,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盛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即阴阳互根互用,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养阴打下基础,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做好准备。如果春夏时节,不注意固护阳气。贪凉饮冷损伤阳气的话就容易埋下病根,秋冬时节就容易患阴盛之病,同样如果秋冬二季,不注意养阴的话,春夏时节就易得火症。张志聪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以上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于那些在气候寒冷的秋冬容易复发的疾病,在阳气充足的春夏二季就应该做好未病先防的准备,在春夏之季就要积极地护养阳气。如果等到秋冬已发病之时再来补阳,只怕是临渴掘井,为时已晚。说明三伏天天灸对于虚寒性的疾病及那些体质虚寒的病人会有很好的预防保健作用。而且笔者认为那些没有阳虚症状的健康人,只要没有明显的湿热症状,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都可把天灸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保健方法。以上说明了三伏天天灸的必要性。
       1.2  药物的作用张氏白芥子涂法虽然全方无一味大补脏腑阳气的药,但除甘遂性苦寒之外,其余都为辛温之性,而辛温助阳。白芥子归肺、胃经,温阳化痰、行气散结;延胡索归肝、脾、心经,活血行气、止痛;细辛归肺、肾、心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甘遂归肺、肾、大肠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逐痰涎;麝香归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生姜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全方以白芥子、延胡索为君,辛温助阳,行气散结,细辛为臣,辛温宣肺,散寒止通,温肺化饮,佐以甘遂,既防辛温太过又助其行气散结之功。麝香、生姜为使,促进药力,使药至病所。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骈文》中对外治法有详细的论述,认为外贴膏药与内服汤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外用膏贴亦具有补益之功,认为“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由此不难理解以“辛温通经”为特点的张氏白芥子涂法为何具有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作用。
       1.3  穴位的作用张氏白芥子涂法所贴穴位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二侧线穴位为主,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巨阳,头背部及诸阳经统率诸阴经会合之处,是足太阳膀胱经通过经别的离合出入接纳转运各经经气。该经的第一侧线上分布有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刺激这些背俞穴能调节脏腑功能,第二侧线上分布有魄户、神堂、志室等五脏六腑神气所注的穴位,针灸这些穴位能调节五脏六腑的神气。可见敷贴膀胱经这些腧穴,可以激发膀胱经的经气,从而振奋一身之阳气。天灸药物无需胃肠吸收,直接由腧穴与皮肤毛孔进入,循经走络,减轻了胃肠的负担,并且在炎炎夏日补益脏腑阳气时也无上火之忧。
       1.4  节气的作用陆秀兰认为根据阴阳四时消长的变化,人体阳气旺盛于春夏,秋冬多收敛而衰弱,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结果,故万物随四时阴阳的消长节律而“浮沉于生门之外”。即使人体处于病理状态之下,亦时时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如阳虚者,尽管四季均为不足,但受夏季阳气隆盛的影响与促动,加之人体的阳气处于一年中最旺盛之时,阳虚有欲动而趋于好转之态势,体内凝寒之气因此有易解之势,乘其势而施治之,临床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1]。《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胃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三伏天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季节,也是人体一年四季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动,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为振奋五脏六腑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此时施灸,效果最好。
        2  临床应用
       2.1  哮喘哮喘多因肺、脾肾阳气衰弱,痰饮内伏,每当气候变化,寒温失调而诱发。张氏白芥子涂法采用辛温宣肺,温阳行气药物,配合调肺止咳、理气补虚的肺俞、膏肓等穴,坚持几个疗程能有效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
       2.2  过敏性鼻炎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鼻痒、喷嚏、嗅觉减退或丧失,中医称为“鼻鼽”,病机主要是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首犯鼻腔,肺气不通,津液停聚,遂致鼻塞、喷嚏和流清涕。此外还与脾虚不能输布水湿,肾虚摄纳无权有关。以白芥子、甘遂、散寒化痰,细辛辛温宣肺,配合穴位的补益作用,共奏补肺固卫之效。
       2.3  慢性支气管炎本病病程缠绵,属中医学“咳嗽”“痰饮”范畴,多因正气虚弱感受风寒而诱发。主要表现是咳、痰、喘,涉及、肺、脾、肾三脏,故取穴以肺俞、肾俞、膏肓等背俞穴为主。以细辛辛温宣通,白芥子温肺化饮,甘遂泻水逐痰饮,姜汁温中从而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机会。
       2.4  溃疡病、慢性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胃炎都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胃病日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延胡索、白芥子、麝香、生姜辛温助阳行气止痛,标本兼治,治疗胃脘痛。
       2.5  痹证阳虚是痹证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阳气内虚,风寒湿气乘虚而入,导致气血阻滞,脉络闭塞方可成痹,因此阳气内虚是形成痹证的根本原因。因而治疗痹证的关键是振奋和固护机体的阳气。张氏白芥子涂法辛温通阳、通经活络,能有效治疗痹证。
         3  应用体会
       笔者导师用源于张氏白芥子涂法的天灸疗法治疗198例虚寒证,其中哮喘77例,鼻疾59例,咳嗽34例,胃脘痛18例,痹证10例。选穴以背俞穴为主,分别在初、中、末伏和中伏后10 d敷药,结果治愈24例(12.1%),显效41例(20.7%)好转112例(56.65%),无效21例(10.6%)[2]。提示张氏白芥子涂法作为天灸的常用方法,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创伤相对较少的优点,可作为无创或微创痛针灸疗法的一种加以发展。临床时应掌握其适应证是虚寒性的疾病。孕妇应慎用,因为方中麝香有催产的作用,小孩皮肤娇嫩,不能耐受姜汁的刺激,可改用蜂蜜。而且笔者认为一天中以中午的时候贴效果最好,因为此时的阳气是最旺盛的时候。
       参考文献:
       [1]  陆秀兰.以“天人相应”观探寻施法用药“法于自然”之理[J].江西中医药,2004,35(3):20.
  
  [2]  何扬子.天灸治疗虚寒证198例临床观察[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5,16(2):70.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