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临床观察
作者:沈光茂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在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的治疗基础上急性期予以益气温阳、通络,病情平稳后渐渐予以补血、养阴、通络等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比单纯性应用西药治疗LVSD、LVDD显著缩小,LVEF也显著提高。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引起各种心脏疾病死亡的原因。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全部来自于本院200001~200403在本院住院的患者,病例选择严格按照1995年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之相关规定;按照美国心脏学会分级标准,心功能3级,计120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在45~86岁,平均年龄64岁;基础病为冠心病84例,高血压31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合并糖尿病28例。所有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患病、心功能分级等情况比较无差别。
       1.2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入院后均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予以强心、利尿、扩血管选用开搏通、地高辛、速尿、安体舒通、病情严重可给予西地兰、速尿静脉推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有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汤剂治疗。基础方:黄芪40 g,土鳖虫10 g,葶苈子30 g,桂枝10 g。急性期、心功能未平稳、两下肺有水泡音、双下肢水肿时加制附片10 g。病情平稳、心功能改善后加用当归10 g,白芍10 g,熟地15 g,川芎15 g,麦冬30 g,长期服用。
       1.3   观察指标中药治疗前、后4个月、6个月患者心率、心功能以及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心功能疗效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制定。心功能改善2级或以上为显效,心功能改善为一级为有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2.2  心功能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出院后随访中1例猝死,2例因不能坚持服用中药退出临床观察,对照组4例死于心力衰竭,治疗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总有效率78%。表1  床疗效比较例组 (略)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化、心功能比较见表2。治疗后心率、心功能都有改善,但治疗组更显著,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2 疗前后心率、心功能比较组 (略)
       2.4  超声心动图变化两组治疗前后变化见表3。两组治疗前后LVEF均有提高,心脏都有缩小,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3 超声心动图治疗前后参数比较(略)                                         
         3 讨论
       中医没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然究其临床表现其大致可归于中医的“心衰”“脱证”等范畴。一般认为其病机为气阳亏虚―瘀血阻滞―水饮停滞,再进一步导致气阳亏虚的螺旋式的演变过程,认为气阳亏虚为其根本。然笔者以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源于各种心脏病通过神经、体液等因素导致心脏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导致和加剧了心功能的衰竭和恶化,其或原本即阴亏、血虚:或源于原发病伤阴耗血,心失濡养,心阴亏虚,阴阳互根,日久终至心气、阳亏虚,功能失调。故急性期表现为气阳亏虚;而病情平稳时应以心血、阴虚为主,气阳亏虚为其兼。故拟方时在急性期治疗以温阳益气附子急治其标,然温阳之品久则伤阴,从现代药理来看温阳之品其总有兴奋交感神经作用,在强心的同时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与现代医学治疗心衰的关键一抑制神经、内分泌的作用向背,故而量小,病情平稳时即停用,改以补血、养阴的四物汤、麦冬,作为长期缓解期治疗,因虑滋阴之品有心脏抑制作用,故在病情未平稳、有水钠储留时不应应用。且也应该从小剂量开始。
       本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予以温阳益气、通络化瘀,缓解期予以益气养阴、通络化瘀,比单纯应用西药治疗LVSD、LVDD、显著缩小,LVEF显著提高,提示中药也有缩小心脏、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良好的疗效。然而,由于本院条件有限不能对其进一步进行药理研究分析,且临床样本量较小,本观察也可能有其局限性。
       作者简介:沈光茂(1969),男(汉族),江苏人,现任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医医院主治医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工作.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医医院 265400)
       收稿日期:2005012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