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我院中西医结合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下《黄帝内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魏嵋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课程改革 高等中医药教育 《黄帝内经》
        泸州医学院中医系自1992年起以“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名义招收五年制本科生(2002年得到教育部批准正式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迄今已连续招生15届,成功地培养出10届毕业生。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根据“中西医并重”的培养目标,将中医与西医课程的比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精简、压缩了中医课程学时,尤其是中医经典课程学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从原来的108学时减少到了 54学时。随着《内经》课时的减少,以往那种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培养模式,教学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内经》在当代中医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分类精读原文、突出临床应用、结合现代研究”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从教学形式、内容、手段等方面实施了改革。
       1  《内经》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1.1  教学形式的改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一改过去那种灌输有余,引导不足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代之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1.1.1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首先是课堂提问,课后辅导答疑。每一篇章学完后,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题,由学生在课后作准备。少数时候以作业的方式交上来统一批改,大多数情况下在第2次课前请同学起来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个别的问题还可以以专题形式作讲座。总之,以多种形式加深对《内经》原文的理解。其次是以《内经》原著中的一些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的句段作为题目(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治痿独取阳明”等等)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或心得体会,然后由教师评阅。在这一论文撰写过程中,使学生既对内经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又锻炼了论文写作能力,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作了很好的铺垫。
       1.1.2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包括主体辩论和分组讨论两种形式。
        主体辩论:由教师提前将要讨论的题目告诉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教材内容并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作好准备。课堂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分别派出4名学生代表作为辩手进行辩论。其他同学积极参加讨论,最终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形式对于很好地理解《内经》中一些历代有争议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分组讨论:教师在课堂讲授后提出问题,留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负责记录并整理组员的发言内容。分组讨论后,由每个小组组长分别汇报其所代表的小组讨论结论。此时,其他小组还可以进行补充、评价、质疑,最终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达成共识。
       1.2  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改变原有的内经教学体例,按内经理论体系框架将内容分为绪论、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养生7章。每一章精选2~3篇(或段)有代表性的,包含了丰富临床指导意义的原文(原文的录入可以在对学生、教师、临床医生、同行专家等进行大宗调查并取得反馈信息后进行大胆取舍)。先简单介绍其理论背景和思维方法,然后是原文导读;当学生对原文有了一定理性认识,掌握了相关的内经理论后便可以进行案例分析。选择大量与本章原文涉及的理论密切相关的案例(诸如《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及现代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医术临证切要》等),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内经原文所述的理论原则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提高学生对内经学术价值和境界的认识,开拓思维。最后,适当纳入一些现代对内经理论的研究成果、学术信息及研究动态,为古老的《黄帝内经》赋予新的科学内涵,印证其可持续研发的合理性。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对《内经》概貌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系统的了解,又促使学生从临床实际的角度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吸取《内经》的精髓。其教学效果与我校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恰相吻合,学生反映良好。
       1.3  教学手段的改革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原来那种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已经远远落后于形势,将新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大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部分章节自制了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使原本较抽象、难懂的《内经》理论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1.4  考核内容、形式的改革在考试的内容上,我们减少了记忆题和陈述题分量,增加了知识运用和综合分析题的比例。在考试的形式上,废弃了过去沿用多年的一纸试卷定乾坤的传统考试方法,采取课堂考试、平时作业、病案分析、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测试法,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动脑、多思考,避免读死书、机械记忆,逐步克服目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高分低能弊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展望
        回顾我校《内经》教学改革的历程,我们体会到《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提高课,它对于了解中医学的渊源,掌握中医学理论基础,有效地指导临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表明,在培养模式发生转变,学时减少的不利条件下,积极开展《内经》教学改革,一方面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内经》教学的重点和方向,同时也能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内经》的兴趣,更好地发挥了内经对中医临床的重要指导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和欢迎。然而,我们深知,教学改革是无止境的。要想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得不断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在未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如重新编写适合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经选读》教材。我们拟遵循“实用性、先进性、针对性”原则,自行编写《实用内经选读》教材。教材编写出来后,先在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试用,然后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与此同时,我们还准备制作一套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完整的多媒体配套课件供教学所用。我们相信,在众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探索,《内经》教学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最终为培养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高级专业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桂梅,吴 强,方美善.西医院校中医教育改革实践[J].中医教育,2001,20(1):3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