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教育中多学科融合模式的探讨
作者:陈琼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信阳 464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针对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跨多学科、难以融合的问题,为培养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方面人才,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培养等4方面对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以期创新高职高专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教育中多学科融合模式。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中草药栽培 教育
        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是一个立足于农学,面向中药学的专业,介于两大行业的交叉渗透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农学类为主,其最终产品为中药材。由于中药材具有商品和药品的双重特性,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品的安全、有效,然后才是高产、丰收,所以又必须开设相关的中药学类课程,来保证产品的药品特殊性。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必定是包含医药和农学两大门类和多学科共存的状况。在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教育中,将多学科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协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体系,更好的满足本专业高职高专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对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促进中药材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1  现状分析
        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产业,又是当今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医药,特别是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和中成药。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草药的来源问题日趋严峻,特别是野生药材灭绝,而种植药材的不规范和一些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滥施农药化肥,造成市场上中药材的假冒伪劣现象十分严重。为了解决根源问题,国家正在逐步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认证。目前的状况是从事中草药栽培技术的人才奇缺,而且仅有的几个专业多由农业类院校开设,课程体系比较混乱,没有协调好两大门类、多个学科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阻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教育中多学科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开展,正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  改革目标
        创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建设创新教材。培养既具备中医药学一般知识,又精通中药材栽培知识和技能,能胜任地县医药公司、制药企业、中药材GAP种植基地等基层单位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
       3  改革内容
       3.1   编订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课程组合,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是一个立足于农学,面向中药学的专业,介于两大行业的交叉渗透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农学类为主,其最终产品为中药材,由于中药材具有商品和药品的二重特殊性,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品的安全、有效,然后才是高产、丰收,所以又必需开设相关的中药学类课程,来保证产品的药品特殊性。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必定是包含医药和农学两大门类和多学科共存的状况。因此制定一个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为一体、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非常重要,改变过去以农学类课程为主附加几门中药类课程的课程体系,所设课程围绕GAP基地的需要而开设,有机的融合农学类、生物类、中药类课程于一体,形成“大气→土壤→品种→种植→采收→加工贮藏→质量鉴定”一条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改进教学方法、总体压缩课时的前提下,压缩了中医药理论、土壤学、中药栽培学、农业气象学等传统学科的课时,而相对加大中药化学、中药资源学、中药材加工学等现代学科的教学时数。由于本专业领域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知识不断增多,对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重点积极协调,并相应调整教学时数,使各门课程组成一个科学的体系,争取做到每门课程内容分配合理,讲授重点突出,学科特色明显。
       3.2  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的选用和内容的取舍补充。教材的选用上,经过对现有的教材版本认真的比对、考核,选出其中能反映学科前沿的最适合高职高专教育和专业特色的教材,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对于开设的能反映学科前沿学术动态但又没有现行教材的课程,鼓励教研室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教材或《课程讲授纲要》。所编教学资料既要体现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又要优化教学内容;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潜能。教学内容的取舍上,紧密结合GAP要求,侧重讲述和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分引入前沿的学科知识,满足学生对生产一线的知识需要。
       3.3   教学方法的改革随着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的有关课程涉及的传统学科和现代学科越来越多,特别是边缘交叉渗透学科在中草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通过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制作教学电子媒体,如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逐渐加大多媒体授课比例,有计划地将优秀教学课件刊载到校园网,实现网上辅助教学,使优秀教学资源得以共享。近两年,我们在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各门主要课程的教学中,均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特别是《中药鉴定学》《中药栽培学》等主干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更是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这些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都努力把以前在黑板上用板书很难表达的内容和知识用形象的、动态的、音像并茂的并且可以重复播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受到了学生的好评。我们制作了《药用植物学》精品课程,整合了大量资源。并建立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网上标本图库,有利于学生自学。
       3.4  注重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知识的融合,离不开教师的传授,我校从四个方面培养一支能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教师队伍,以便更好的教授学生。
        首先,我校从进行多学科融合模式好的南京农业大学引进两名中药专业毕业生来我校任教。把先进高校的融合经验带过来为我所用,而且所来的老师知识面本身就融合农学、中药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本专业老师大都从中医药院校毕业,对农学知识比较陌生,针对这种情况,我系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为每位年轻老师配备高级职称的老师作为导师,在配备导师时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为本专业的老师配备农业方面的高级职称老师作为导师,从教学、科研两方面进行交叉渗透,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
        第三,本专业老师的跨学科进修,加强自身知识的融合和提高。从中医药院校毕业的本科学历老师进行高学历的进修时,多进行学科进修。例如:我校本专业有两位教师在进修时,进修华中农业大学中药资源方向硕士,加强跨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我们经过从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培养等四方面进行了改革,为我校中草药栽培专业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模式,激发和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多学科融合模式改革,成效也逐渐显现出来,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锻炼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了毕业生 " 零距离 " 上岗,很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受到企业的好评,评价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动手实践能力强。该专业毕业生到中药材生产基地工作,都很快成为单位的骨干,得到单位的器重。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