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医理论形成中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模式
作者:黄雅菊 朱佳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8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整体观 中医理论 哲学思想
        中医学是东方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它科学一样,其形深受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本文就中医学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模式进行简要的探讨。
       1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中医学根植于古代东方思想。传统医学认为宇宙万物皆是宇宙之气构成,这种“气”分为阴气和阳气,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云:“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传统中医哲学可称为“道”学,天人合一主要阐述天道与人道。在天人关系中非常重视其“合”的一面。“合”是以分为前提,中医哲学的“分”是同构异形之分,即人道和天道之分是普遍的天道在特殊的人道中的具体展现,天人之分的本质是合,这种本质之合是天人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的,即天人都由共同的物质之“气”构成,这种内在同质性规定了宏观整体的统一性。天、地、人本质皆属气 ,形式上又有差别,这种本质与形式的差别是观察的角度和思维的方法不同产生的。《庄子·德充符》云:“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天人合一正是从“自其同者视之”的角度来看宇宙万物。这种“万物皆一”的“一”就是物质性的“气”。
        传统医学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将自然有机化、情感化、生命化。中医的五行学说,用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但是医学的五行思想不是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局限在木、火、土、金、水五种要素之间,而是将五行与宇宙万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体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五体、五窍、五腑、五华、五声、五神、五志相配,对宇宙万物又与五方、五色、五时、五气、五化、五味、五臭、五音、五性、五德、五政、五令、五变、五灾等联系在一起。《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五运之始,如环无端。”说明世界万物处于普遍联系和不断流转循环之中。人是万物之一,从自然的角度来看人,人为自然所生,必须适应、顺应自然变化之道,与自然之理冥合。《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生存要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世界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谐发展的自然格局。人类和其它物种一样,都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质量,都不仅依赖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物理条件,还依赖于它与其它生命之间的关系。
        传统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变化的运动规律与自然规律相符。因为人类的产生、生存、进化无不与天地日月、自然环境有关。人的产生是自然的结果,人的生存必须不断从自然界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用进退废,适者生存,人类的进化过程就是与自然环境统一的过程。
        因此,“天人合一”, 一是人与天地之基本规律相同,二是人要顺合自然的规律。
       2  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
        取类比象,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法。取类比象是在实践和思考中逐渐形成的思维模式。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取类”,人们把长期劳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体验和直觉感受集中起来,发现了事物之间的相类性,也就是共性,把相类的事物集中起来,“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样,就形成一种理念;二是“比象”,人们对“类”有了认识,形成一种理念以后,再遇到相类的事物,就可以演绎推理,“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夫《易》,彰往而察来,显擞而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各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黄帝内经》在总结医疗实践经验和建构中医学理论时,明显的受《周易》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的影响。《素问·金匮真言论》把五脏同五行、五味、五色、五方、五窍的关系统一起来,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体现。它所运用的取类比象,目的在于概括脏象之间固有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本来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把它纳入到五行这一共通的“类”当中,就便于对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作出合理的推断。这种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体现了科学上的简单性原则。中医学由于参照或者说共用了《周易》的思维模式,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来自实践的医学原理,纳入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公式,实质上使医学原理“公理化”。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把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同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这就形成了一种理论,一种科学。《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上古天真论》《阴阳应象大论》等对阴阳理论的论述无不体现《周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的原理。有了“阴阳”这个属性概念,也就有了“类”,就可以“数之可百,推之可万”。
        理解了儒学和中医的思维模式以后,在学习古代文化和中医时,也应该而且必须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去思考和推理。五行和阴阳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只有不使自己的思想停滞在五行和阴阳的文字所反映的实体上,而使自己自觉地利用五行和阴阳所反映的属性,才能把握所比象的事物的本质。既然古代文化在立论时所使用的思维模式是取类比象,就应该以 “类”来悟“象”。
       3  求异思维与创新
        尊经法古是传统思维的明显特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对古代医家的思维定格影响甚巨。但是,医学的实践性极强,实践中失败的教训从反面激化了思维的活力,迫使医家们打破因循守旧的篱藩,努力寻找新的解除疾苦的途径,这种抛开固有的思维途径,从不同角度寻求异解的思维方式,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直接萌发学术见解,引起学术争鸣;相应地,学术争鸣又诱发求异思维,推动求异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种求异思维的存在和起的作用,都是医家们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原有的医学成就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或否决、或修改、或补充,突破旧思维的禁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创新。但就是因为创新思维的不足,中医学术的发展一直没有引起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没有质的飞跃,至今缓慢延续下来,仍然维持着《内经》时代的体系范畴。而今,学术思想的创新也是中医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